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不当督导概念的界定和测量 | 第11-12页 |
·不当督导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不当督导的测量 | 第12页 |
·不当督导的相关研究 | 第12-21页 |
·不当督导的形成及作用机制 | 第12-15页 |
·不当督导的后果变量研究 | 第15-18页 |
·不当督导的应对 | 第18-21页 |
·追随力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追随力的界定 | 第21-23页 |
·追随力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追随动机 | 第24-25页 |
·追随力的结构和测量 | 第25页 |
·组织承诺研究述评 | 第25-29页 |
·组织承诺的定义 | 第25-26页 |
·组织承诺的结构维度和测量 | 第26-29页 |
3 研究构想 | 第29-33页 |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9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9-33页 |
4 研究 1 基于追随力的不同人口学、组织学变量的分析 | 第33-49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被试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研究结果 | 第34-42页 |
·不同性别个体的比较 | 第34页 |
·不同年龄个体的比较 | 第34-36页 |
·不同学历个体的比较 | 第36页 |
·不同工作年限个体的比较 | 第36-37页 |
·不同企业性质个体的比较 | 第37-39页 |
·不同工作岗位个体的比较 | 第39-40页 |
·所在部门规模不同个体的比较 | 第40-41页 |
·与上级沟通频率不同个体的比较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5 研究 2 不当督导、追随力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 第49-63页 |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研究被试 | 第49页 |
·研究工具 | 第49页 |
·统计方法 | 第49-50页 |
·相关研究量表质量分析 | 第50-52页 |
·不当督导量表的质量分析 | 第50页 |
·追随力量表的质量分析 | 第50-51页 |
·组织承诺量表的质量分析 | 第51-52页 |
·不当督导与追随力的关系研究 | 第52-54页 |
·不当督导与追随力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不当督导对追随力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追随力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 第54-55页 |
·追随力与组织承诺的相关分析 | 第54-55页 |
·追随力对组织承诺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55页 |
·不当督导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 第55-56页 |
·不当督导与组织承诺的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不当督导对组织承诺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56页 |
·追随力在不当督导与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56-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不当督导与追随力的关系 | 第59-60页 |
·追随力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 第60页 |
·不当督导与组织承诺的关系 | 第60-61页 |
·追随力在不当督导与组织承诺中介效应分析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4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研究使用的相关问卷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