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0-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一、 经典人格理论 | 第16-22页 |
(一) 人格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 | 第16-17页 |
(三) 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 第17-18页 |
(四)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 第18-19页 |
1.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 第18页 |
2.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 第18-19页 |
(五) 人格特质理论 | 第19-22页 |
1.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 第19-20页 |
2. “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 第20-22页 |
二、 中外人格教育发展 | 第22-28页 |
(一) 德国人格教育 | 第22-23页 |
(二) 美国人格教育 | 第23-24页 |
1. 完善人格教育思想 | 第23-24页 |
2. 20 世纪末人格教育发展 | 第24页 |
(三) 中国人格教育 | 第24-28页 |
1. 先秦时期的人格教育思想 | 第25-26页 |
2. 清末民初的人格教育实践 | 第26页 |
3. 建国以来的人格教育发展 | 第26-28页 |
三、 当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问题分析 | 第28-34页 |
(一) 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1. 人格教育的教育性质的需求 | 第28页 |
2. 高中生特殊生理发展阶段的需求 | 第28-29页 |
3.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需求 | 第29-30页 |
(二) 人格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可能性 | 第30-32页 |
1. 生活化主题创造氛围 | 第30页 |
2. 充足的案例提供切入点 | 第30-31页 |
3. 丰富的教材内容作为基础 | 第31-32页 |
(三) 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实践仍存在问题 | 第32-34页 |
1. 人格教育的缺乏和表面化 | 第32-33页 |
2. 对人格教育内涵的认知偏差 | 第33页 |
3. 人格教育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 第33-34页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完善人格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34-44页 |
(一) 树立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教学理念 | 第34-36页 |
1. 创造充满关爱的教育氛围 | 第34页 |
2. 构建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 第34-35页 |
3. 重视情绪情感的教学力量 | 第35-36页 |
4. 在教学中释放和培养师生个性 | 第36页 |
(二) 充实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教学内容 | 第36-39页 |
1. 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 | 第36-37页 |
2. 修炼青少年强大的内心 | 第37-38页 |
3.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 第38页 |
4. 培育学生社会理想作为人生信仰 | 第38-39页 |
5.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39页 |
(三) 选择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的教学方法 | 第39-44页 |
1. 合理运用教学语言及行为 | 第39-40页 |
2. 文学作品的教学运用 | 第40-41页 |
3.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 第41页 |
4. 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 | 第41-42页 |
5. 相关心理咨询与辅导 | 第42-44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