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一) 选题缘起 | 第9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 (一) 国外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 | 第10-12页 |
| (二) 国内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 | 第12-15页 |
| (三) 国外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 | 第15页 |
| (四) 国内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 | 第15-17页 |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一) 对话教学、成人对话教学 | 第17-18页 |
| (二) 成人高等教育 | 第18页 |
| (三)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 | 第18-19页 |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以L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 | 第21-44页 |
| 一、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21-23页 |
|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1-22页 |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2页 |
| (三)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22-23页 |
| 二、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概览 | 第23-36页 |
| (一) 关于成人学员的基本信息 | 第23-24页 |
| (二) 调研结果分析 | 第24-36页 |
| 三、存在的问题透视及原因分析 | 第36-44页 |
| (一) 成教教师忽视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 | 第36-37页 |
| (二) 主客体对立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 | 第37-39页 |
| (三) 教学目标缺乏“以学员为本”的人文关怀 | 第39页 |
| (四) 教学内容与学员实际生活相脱离 | 第39-41页 |
| (五) “独白式”讲授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 第41-42页 |
| (六)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特色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对话教学理论概述 | 第44-55页 |
| 一、解读“对话” | 第44-46页 |
| (一) 对话的涵义 | 第44-45页 |
| (二) 对话的特征 | 第45-46页 |
|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第46-48页 |
|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46页 |
| (二) 对话教学的特征 | 第46-48页 |
| 三. 对话教学的要素及其关系 | 第48-51页 |
| (一) 对话教学的要素 | 第48-51页 |
| (二) 对话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 | 第51页 |
| 四、对话教学的形式 | 第51-52页 |
| (一) 主导性对话——“我——它”的提问式对话 | 第51页 |
| (二) 主体间性对话——“我——你”的平等对话 | 第51-52页 |
| (三) 批判性对话——师本、生本之间的对话 | 第52页 |
| 五、对话教学的意义 | 第52-55页 |
| (一) 作为教学方式的意义 | 第53页 |
| (二) 作为教学目的的意义 | 第53页 |
| (三) 作为教学伦理的意义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走向对话教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应然选择 | 第55-60页 |
| 一、对话教学符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 第55-56页 |
| 二、对话教学贴近成人的生活世界 | 第56-57页 |
| 三、对话教学关注成人意义的生成 | 第57-58页 |
| 四、对话教学彰显新型的“我——你”对话型师生关系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新视角——成人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60-69页 |
| 一、做自觉对话的成人教育者 | 第60-62页 |
| (一) 做能对话的成教教师 | 第60-61页 |
| (二) 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对话意识 | 第61-62页 |
| 二、重申成人对话教学的人本化教学目标 | 第62-63页 |
| (一) 摒弃“异化”的成人教学目标 | 第62-63页 |
| (二) 引领成人关注未来生活走向 | 第63页 |
| 三、选择切合成人生活实际的对话教学内容 | 第63-64页 |
| (一) 选择与成人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内容 | 第63-64页 |
| (二) 注重对提高学员各方面能力的应用性知识、技能的讲授 | 第64页 |
| 四、倡导对话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 第64-65页 |
| (一) 创设适宜的成人对话教学情境 | 第64-65页 |
| (二) 设计成人对话教学的原则 | 第65页 |
| 五、建构多元化的成人对话教学评价机制 | 第65-67页 |
| (一) 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第66页 |
| (二) 制定全面化的评价内容 | 第66页 |
| (三)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 第66-67页 |
| 六、建立“我——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 第67-69页 |
| (一) 营造具有安全感的教学氛围 | 第67页 |
| (二) 师生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 第67-69页 |
| 结语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附录 | 第75-78页 |
| 附录一:问卷 | 第75-77页 |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