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状况的研究--基于北京九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7-8页
  一、 研究背景第7页
  二、 研究意义第7-8页
 第二节 相关的研究现状第8-10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10-13页
  一、 研究内容第10页
  二、 研究方法第10-11页
  三、 研究创新点第11页
  四、 研究不足第11-13页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第13-20页
 第一节 接受第13-15页
  一、 学术界对接受含义的探讨第13-15页
  二、 接受的含义第15页
 第二节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第15-16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15-16页
  二、 大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第16页
 第三节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系统要素第16-20页
  一、 接受主体第17页
  二、 接受客体第17页
  三、 接受介体第17-18页
  四、 接受环体第18-20页
第三章 北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状况调查分析第20-34页
 第一节 调查目的、抽样和资料收集第20-22页
  一、 调查目的第20页
  二、 抽样和资料收集第20-22页
 第二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第22-30页
  一、 接受程度情况第22-29页
  二、 接受途径情况第29-30页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第30-34页
  一、 理论接受效果初见成效,但对基本理论问题仍存有模糊认识第31页
  二、 观念认同与实践认同相互脱节第31页
  三、 以“被动接收”为主,“主动接受”较为欠缺第31-32页
  四、 大学生普遍关注自身利益,理论学习动机功利化趋势严重第32-34页
第四章 探析北京大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约因素第34-44页
 第一节 接受结构模式图分析第34-35页
 第二节 接受障碍分析第35-36页
 第三节 接受环节的具体分析第36-44页
  一、 接受主体因素第36-37页
  二、 接受客体因素第37-39页
  三、 接受介体因素第39-41页
  四、 接受环体因素第41-44页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路径第44-51页
 第一节 增强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效果第44-46页
  一、 利用大学生固有的认知基础,调动大学生的自觉认知能力第44-45页
  二、 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妥善建立合理的需求结构第45页
  三、 关怀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第45-46页
 第二节 改进接受介体的教育方法和传播方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亲和力第46-47页
  一、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引导作用第46-47页
  二、 拓宽传播载体,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力第47页
 第三节 赋予接受客体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服力第47-48页
 第四节 优化接受环体,创造良好的接受氛围第48-51页
  一、 优化社会大环境第48-49页
  二、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第49页
  三、 优化家庭环境第49-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录第55-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研究
下一篇: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高校志愿组织团队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