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刑事强制措施概述 | 第10-30页 |
(一) 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和范畴 | 第10-16页 |
1.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强制措施的概念和范畴 | 第10-12页 |
2. 域外法治国家(地区)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和范畴 | 第12-14页 |
3. 本文所论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和范畴 | 第14-16页 |
(二) 刑事强制措施的特点 | 第16-19页 |
1. 设置目的的程序指向性 | 第17-18页 |
2. 启动程序的单方决定性 | 第18-19页 |
3. 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性 | 第19页 |
(三) 域外法治国家(地区)对刑事强制措施的法律规制 | 第19-30页 |
1. 对刑事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 | 第20-22页 |
2. 赋予犯罪嫌疑人以防御权 | 第22-26页 |
3. 对强制措施不当发动和实施的救济 | 第26-30页 |
二、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设置及适用的缺陷 | 第30-36页 |
(一) 授权分散性和运行封闭性特征依然并存 | 第30-31页 |
(二) 发动和实施目的的实体化倾向仍旧存在 | 第31-32页 |
(三) 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缺陷明显 | 第32-33页 |
(四) 犯罪嫌疑人防御权的制度保障有欠完备 | 第33-34页 |
(五) 权利救济渠道及效果相对有限 | 第34-36页 |
三、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诉讼化改造 | 第36-50页 |
(一)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法律规制缺陷的实质 | 第36-39页 |
1. 诉讼化是程序正义的内在要求 | 第36-37页 |
2. 侦查程序诉讼化具有重要意义 | 第37-38页 |
3.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诉讼化的缺失 | 第38-39页 |
(二)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改造的首要目标 | 第39-42页 |
1. 有关刑事强制措施审查主体的不同观点 | 第39-40页 |
2. 法院不是刑事强制措施审查主体唯一选项 | 第40-41页 |
3. 检察机关作为刑事强制措施审查主体较为现实 | 第41-42页 |
(三)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诉讼化改造的基本途径 | 第42-50页 |
1. 重设法律授权:以权力制约权力 | 第42-44页 |
2. 重构犯罪嫌疑人防御权体系:以权利抗衡权力 | 第44-47页 |
3. 畅通权利救济渠道:以救济补强权利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