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债转股”概论 | 第11-20页 |
(一) “债转股”产生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债转股”的特定含义及其政策性特征 | 第12-13页 |
(三) “债转股”的成因 | 第13-14页 |
(四) “债转股”的发展 | 第14-15页 |
(五) “债转股”的方式 | 第15-18页 |
(六) “债转股”的操作流程 | 第18-20页 |
二、债转股的法理基础 | 第20-29页 |
(一) 债权让与理论 | 第21-24页 |
(二) 债权的“消灭”和股权的“产生” | 第24-29页 |
1、 债权与股权互相转换的基础 | 第24-26页 |
2、 债转股的法律机制——抵销 | 第26-29页 |
三、“债转股”公司中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权益的保护 | 第29-39页 |
(一) 资本多数决原则下少数股股东权益的保护 | 第29-33页 |
1、 限制多数股股东表决权 | 第31页 |
2、 规定多数股股东承担相应的义务 | 第31页 |
3、 让少数股股东对公司事务享有更大的发言权 | 第31-32页 |
4、 赋予少数股股东诉权 | 第32-33页 |
(二) “债转股”后公司中国家股东权益的保护 | 第33-34页 |
(三) 对演变成公司股东的原公司债权人权益的保护 | 第34-39页 |
1、 清算制度的程序正义 | 第34-35页 |
2、 清算制度之利益保护的权衡 | 第35-39页 |
四、“债转股”的评价及法制建议 | 第39-57页 |
(一) “债转股”机制运行的收效 | 第39-43页 |
1、 化解国家金融风险 | 第39页 |
2、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 | 第39-41页 |
3、 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 | 第41页 |
4、 促使“债转股”后的公司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41-42页 |
5、 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 第42-43页 |
(二) “债转股”机制运作的隐忧 | 第43-48页 |
1、 债权用于出资需要慎之又慎 | 第43页 |
2、 易造成平等观念的迷失 | 第43-45页 |
3、 容易导致公司内部治理权的异化 | 第45-46页 |
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难以脱身 | 第46-47页 |
5、 易助长国有企业的惰性习惯 | 第47-48页 |
(三) “债转股”机制运作的法治建议 | 第48-57页 |
1、 树立正确的债转股观念 | 第48页 |
2、 确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人地位 | 第48-51页 |
3、 发展资本市场,创新退出机制 | 第51-52页 |
4、 完善“债转股”的外部环境 | 第52-57页 |
五、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