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关系的不同认识以及本论文的观点结构 | 第9-13页 |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关系的不同认识 | 第9-10页 |
·学术界的三种观点 | 第9-10页 |
·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关系 | 第10页 |
·本论文的观点和结构 | 第10-13页 |
第2章 现代性的起源、内涵和演进 | 第13-19页 |
·与现代性相关的概念 | 第13-14页 |
·现代性的起源和内涵考证 | 第14-15页 |
·现代性形成的思想背景 | 第15-16页 |
·现代性的实质 | 第16-18页 |
·理性和主体性哲学 | 第16页 |
·资本主义矛盾的充分展开 | 第16-18页 |
·马克思对现代性思想的理解 | 第18-19页 |
第3章 真诚地认同与分裂的种子:早年马克思的现代性立场 | 第19-23页 |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立场 | 第19-20页 |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政治评论的启蒙现代性立场 | 第20-22页 |
·高度宣扬启蒙精神的“自由”思想 | 第21页 |
·高度宣扬启蒙精神的“理性”思想 | 第21-22页 |
·莱茵报“难事”——马克思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以及与现代性分离的种子 | 第22-23页 |
第4章 感情背离与科学的乏力:从《莱茵报》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 | 第23-29页 |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认同和追求现代性到批判现代性的彻底转向 | 第23-25页 |
·《论犹太人问题》对现代作为政治解放实质的揭示 | 第23-24页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现代社会现实制度的关注 | 第24-25页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现代性多学科多领域的全面批判 | 第25-29页 |
第5章 科学的超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时候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 | 第29-39页 |
·《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 | 第29-34页 |
·《神圣家族》中对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 | 第29-31页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费尔巴哈关系的清算 | 第31-33页 |
·《哲学的贫困》中与普鲁东的决裂 | 第33-34页 |
·《共产党宣言》时期,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超越 | 第34-39页 |
·《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对各种现代性理论思潮的分析 | 第36-39页 |
第6章 走向实践的科学:《资本论》与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进程 | 第39-43页 |
·1848 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以及马克思的深刻反思 | 第39-40页 |
·《资本论》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 | 第40-43页 |
第7章 吊诡的历史:晚期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沉思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