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9页 |
1 致病性弧菌与嗜水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致病性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页 |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致病菌的致病因子 | 第15-16页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6-17页 |
2 药敏试验 | 第17页 |
·药敏实验的方法 | 第17页 |
·影响药敏试验的因素 | 第17页 |
3 致病菌的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核酸杂交 | 第17-18页 |
·PCR 法 | 第18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8页 |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毒力相关基因挖掘及耐药性分析 | 第19-31页 |
前言 | 第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鉴定 | 第20页 |
·DNA 提取与纯化 | 第20-21页 |
·实验菌株毒力相关基因的扩增与纯化 | 第21-22页 |
·目的条带的克隆 | 第22-23页 |
·实验菌株耐药性表型分析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实验菌株的鉴定 | 第24-27页 |
·实验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检测与克隆 | 第27-28页 |
·实验菌株药敏结果 | 第28-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实验菌株分类地位的认定 | 第30页 |
·副溶血弧菌致病机理及耐药性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相关基因挖掘及耐药性分析 | 第31-44页 |
前言 | 第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致病性溶藻弧菌的鉴定 | 第32页 |
·DNA 提取与纯化 | 第32-33页 |
·实验菌株毒力相关基因的扩增与纯化 | 第33-34页 |
·目的条带的克隆 | 第34-35页 |
·实验菌株耐药性表型分析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实验菌的鉴定 | 第36-38页 |
·实验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检测与克隆 | 第38-40页 |
·实验菌株药敏结果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实验菌株分类地位的认定 | 第42-43页 |
·溶藻弧菌致病机理及耐药性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挖掘及耐药性分析 | 第44-55页 |
前言 | 第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 | 第45页 |
·DNA 提取与纯化 | 第45-46页 |
·实验菌株毒力相关基因的扩增与纯化 | 第46-47页 |
·目的条带的克隆 | 第47页 |
·实验菌株耐药性表型分析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实验菌的鉴定 | 第48-51页 |
·实验菌株毒力相关基因检测与克隆 | 第51-52页 |
·实验菌株药敏结果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实验菌株分类地位的认定 | 第53-54页 |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理及耐药性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