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表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 革兰氏阴性菌 | 第12-13页 |
2. 副溶血弧菌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副溶血弧菌 | 第13-14页 |
·副溶血弧菌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副溶血弧菌检测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副溶血弧菌致病机制研究 | 第15页 |
·副溶血弧菌免疫原性研究 | 第15-16页 |
3. 外膜蛋白 | 第16-18页 |
4. 疫苗 | 第18-20页 |
·疫苗概述 | 第18页 |
·疫苗的分类 | 第18-20页 |
·全疫苗(传统疫苗) | 第18-19页 |
·新型疫苗 | 第19-20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6. 技术方法和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免疫原性蛋白的筛选 | 第23-37页 |
1. 前言 | 第23页 |
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3-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5-28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提取外膜蛋白 | 第28页 |
·制备抗血清 | 第28-30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28页 |
·免疫小鼠 | 第28-29页 |
·Dot-Blot 方法测定抗血清效价 | 第29页 |
·全菌抗血清的制备 | 第29-30页 |
·抗体特异性的 Western Blot 鉴定 | 第30-31页 |
·外膜蛋白的 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30-31页 |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31页 |
·免疫原性蛋白的确定 | 第31-33页 |
·图像分析及蛋白条带的割取 | 第31页 |
·胶内酶解 | 第31-32页 |
·蛋白样品点靶 | 第32页 |
·质谱鉴定蛋白和数据库搜索 | 第32-33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Dot-Blot 分析抗血清效价 | 第33页 |
·外膜蛋白免疫原性分析 | 第33-34页 |
·MALDI-TOF/TOF 质谱鉴定 | 第34-35页 |
5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蛋白 VP0802 免疫原性的验证 | 第37-53页 |
1. 前言 | 第37页 |
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7-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溶液配制 | 第39-4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1-49页 |
·副溶血弧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41页 |
·重组质粒 pET-28a(+)-VP0802 的构建 | 第41-48页 |
·引物设计 | 第41-42页 |
·PCR 扩增目的基因 VP0802 | 第42页 |
·PCR 产物回收 | 第42-43页 |
·连接 pMD19-T Simple Vector | 第43页 |
·用 CaCl2法制备 E.coli DH5α感受态 | 第43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3-44页 |
·碱裂解法抽提质粒 pMD19-T-VP0802 | 第44页 |
·重组质粒 pMD19-T-VP0802 的鉴定 | 第44-46页 |
·重组质粒 pMD19-T-VP0802 的测序 | 第46页 |
·重组质粒 pMD19-T-VP0802 和 pET-28a(+)载体的双酶切 | 第46-47页 |
·双酶切产物胶回收 | 第47页 |
·连接反应 | 第47页 |
·转化反应 | 第47页 |
·重组质粒 pET-28a(+)-VP0802 的筛选与鉴定 | 第47-48页 |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48页 |
·蛋白 VP0802 免疫原性的验证 | 第48-49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目的基因 PCR 扩增 | 第49页 |
·重组质粒 pMD19-T-VP0802 的鉴定 | 第49-50页 |
·重组质粒 pET-28a(+)-VP0802 的鉴定 | 第50-51页 |
·蛋白 VP0802 的表达及纯化 | 第51-52页 |
·验证蛋白 VP0802 的免疫原性 | 第52页 |
5. 讨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1. 结论 | 第53页 |
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