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获利返还请求权基础分析--以《侵权责任法》第20条为出发点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一) 相关案例 | 第8-9页 |
(二) 问题的引申 | 第9-10页 |
二、人身权益在权利体系中面临的困境 | 第10-12页 |
(一) 人身权益的盲区 | 第10-11页 |
(二) 人身财产二元权利体系的局限 | 第11-12页 |
三、二元权利局限性的反思 | 第12-16页 |
(一) 新型财产权的内部解决途径 | 第12-15页 |
(二) 新型财产权的外部解决途径 | 第15-16页 |
1、财产权观点 | 第15页 |
2、知识产权观点 | 第15-16页 |
四、侵权获利请求权基础的拓展 | 第16-28页 |
(一) 、侵权获利因素在确定损害赔偿时的地位 | 第17-18页 |
1、非独立说 | 第17-18页 |
2、独立说 | 第18页 |
(二) 混合型请求权 | 第18-20页 |
1、竞合理论可能性 | 第18-19页 |
2、竞合理论分析与选择 | 第19-20页 |
(三) 侵权责任的适用 | 第20-24页 |
1、侵权法的救济方式 | 第20-21页 |
2、侵权责任放任主义下获利返还请求权的适用 | 第21-22页 |
3、侵权责任实用主义下获利返还请求权的适用 | 第22-23页 |
4、侵权责任适用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四) 不当得利的适用 | 第24-26页 |
1、不当得利的调整机能 | 第24-25页 |
2、侵权责任保守主义下获利返还请求权的适用 | 第25-26页 |
(五) 准无因管理的适用 | 第26-28页 |
五、结语:一个解释 | 第28-32页 |
(一) 请求权基础结构分析 | 第28页 |
(二) 不当得利的哲学基础分析 | 第28-29页 |
(三) 不当得利效果要件解释的妥适性 | 第29-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