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缘起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本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 概述 | 第18-27页 |
(一) 民族精神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 第18-21页 |
1. 民族精神的涵义 | 第18页 |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 第18-19页 |
3.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 第19-21页 |
(二)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理论 | 第21-22页 |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理论 | 第22-24页 |
(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24-27页 |
1. 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 | 第25页 |
2.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 | 第25页 |
3. 有利于加快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 | 第25-26页 |
4.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修养 | 第26-27页 |
二、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7-33页 |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 | 第27-28页 |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 | 第27页 |
2. 爱国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旋律 | 第27-28页 |
(二)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问题 | 第28-30页 |
1. 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 第28页 |
2. 培育内容形式单一 | 第28-29页 |
3.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 第29页 |
4. 缺少相应保障机制 | 第29页 |
5. 社会思潮多样化 | 第29-30页 |
6. 培育效果不明显 | 第30页 |
(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1. 民族精神理解不足 | 第30页 |
2. 教学内容途径陈旧 | 第30-31页 |
3. 缺少专业教师队伍 | 第31页 |
4. 高校未能予以重视 | 第31-32页 |
5. 社会环境不利影响 | 第32页 |
6. 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 第32-33页 |
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及遵循原则 | 第33-37页 |
(一)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 | 第33-35页 |
1. 形成团结统一的互助精神 | 第33-34页 |
2. 拥有爱好和平的包容态度 | 第34页 |
3. 具备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 | 第34页 |
4. 养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 第34-35页 |
(二)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遵循原则 | 第35-37页 |
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第35页 |
2. 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 第35-36页 |
3. 主导性与融合性相结合 | 第36-37页 |
四、 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 | 第37-45页 |
(一) 树立学生正确理想信念 | 第37-38页 |
1. 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引导 | 第37页 |
2. 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 | 第37-38页 |
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 第38页 |
(二) 重视学校培育工作 | 第38-42页 |
1. 丰富培育内容 | 第38-39页 |
2. 创新培育形式 | 第39-40页 |
3. 扩大培育队伍 | 第40-41页 |
4. 完善培育机制 | 第41-42页 |
(三) 优化社会整体环境 | 第42-43页 |
1. 政治环境有力主导 | 第42页 |
2. 市场经济稳步发展 | 第42页 |
3. 文化环境有效净化 | 第42-43页 |
(四) 形成多方教育合力 | 第43-45页 |
1. 提高学生个人认知 | 第43页 |
2. 加强家庭环境影响 | 第43-44页 |
3. 深化大学校园教育 | 第44页 |
4. 重视社会环境引导 | 第44-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