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一、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二、本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四、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及其劳动关系变迁 | 第21-65页 |
第一节 城市化与建筑业的繁荣—“农民工”的语境 | 第21-33页 |
一、农民工的界定 | 第21-25页 |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 第25-28页 |
三、建筑业的农民工 | 第28-33页 |
第二节 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 第33-41页 |
一、历史上的“民工” | 第33-36页 |
二、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 第36-41页 |
第三节 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 第41-54页 |
一、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分析的意义 | 第41-42页 |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42-46页 |
三、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 第46-54页 |
第四节 建筑企业走向市场与劳动关系剥离—“包工头”的角色 | 第54-65页 |
一、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企业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 第54-58页 |
二、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与劳动关系变迁 | 第58-61页 |
三、包工头的历史演变和成因 | 第61-65页 |
第二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与成因分析 | 第65-110页 |
第一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 | 第65-76页 |
一、工资的概念和特殊保护 | 第65-68页 |
二、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现状和特点 | 第68-74页 |
三、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危害 | 第74-76页 |
第二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分析 | 第76-110页 |
一、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用人单位 的缺位 | 第76-85页 |
二、建筑企业垫资施工和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 | 第85-93页 |
三、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生存保障的二元性以及各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社会心理 | 第93-99页 |
四、权利救济程序的软化与农民工工资拖欠之间的联系 | 第99-110页 |
第三章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 第110-136页 |
第一节 香港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 第110-121页 |
一、香港劳工立法中关于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 第111-113页 |
二、雇员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 第113-116页 |
三、对破产案件中欠薪保障的特殊规定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台湾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 第121-131页 |
一、台湾地区劳动立法对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 第122-123页 |
二、劳工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 第123-131页 |
第三节 香港、台湾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 第131-136页 |
一、工资权利实现方式应该多样 | 第131页 |
二、工资垫偿基金制度是保护工资权利的重要方法 | 第131-136页 |
第四章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的实体法律制度完善 | 第136-184页 |
第一节 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 | 第136-144页 |
一、明确和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的不同观点及分析 | 第136-141页 |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 | 第144-152页 |
一、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 | 第145-149页 |
二、依法治理建筑企业垫资施工 | 第149-152页 |
第三节 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以企业担保与共济为中心 | 第152-174页 |
一、实践中欠薪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 | 第153-157页 |
二、建筑业行业内农民工欠薪保障模式的选择 | 第157-174页 |
第四节 欠薪逃匿入罪的法理学分析与刑罚制度形成 | 第174-184页 |
一、欠薪逃匿入罪的必要性 | 第174-179页 |
二、增设欠薪逃匿罪的可行性 | 第179-181页 |
三、欠薪逃匿罪的构成要件和法条表述 | 第181-184页 |
第五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程序制度完善 | 第184-225页 |
第一节 劳动执法的边界—拖欠时间与情形背景下的执法理性 | 第184-194页 |
一、劳动监察制度应然性分析 | 第184-188页 |
二、劳动监察在处理拖欠工资问题上的执法边界 | 第188-194页 |
第二节 拖欠傲慢的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的应对 | 第194-201页 |
一、建立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工资的政府负责制度 | 第195-197页 |
二、落实政府及其部门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的责任 | 第197-199页 |
三、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其他手段 | 第199-201页 |
第三节 拖欠的代价—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01-208页 |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 第202-204页 |
二、工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4-207页 |
三、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和适用 | 第207-208页 |
第四节 工会的代言与代行—团体行动的力量与效果 | 第208-215页 |
一、工会代言与代行的理论基础 | 第208-212页 |
二、工会代言和代行的方式 | 第212-215页 |
第五节 简捷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构建 | 第215-225页 |
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 第215-221页 |
二、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修正和创新 | 第221-225页 |
结论 | 第225-228页 |
附录 | 第228-242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