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宗教工作论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40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19页
     ·研究背景第13-16页
     ·研究意义第16-19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25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9-24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24-25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涵、功能第25-35页
     ·宗教的内涵、功能第25-30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涵、功能第30-35页
   ·研究设计第35-40页
     ·研究目标第35-36页
     ·研究思路第36页
     ·研究方法第36-37页
     ·研究创新点第37-40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思想发展第40-57页
   ·本质观和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观点的继承和超越第40-45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第40-43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历史观第43-45页
   ·安全观和适应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和创新第45-50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第45-48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第48-50页
   ·和谐观和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最新理论成果第50-57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第50-54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发展观第54-57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思想理论的主要内容第57-75页
   ·无神论教育思想第57-60页
     ·列宁要求对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第57-58页
     ·毛泽东要求对群众反神权和迷信的斗争要引导第58页
     ·邓小平要求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无神论教育第58-59页
     ·江泽民要求对人民群众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教育第59页
     ·胡锦涛要求在社会各方面加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第59-60页
   ·宗教“五性论”的教育思想第60-63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对待宗教问题要遵循其消亡的漫长性第60-61页
     ·毛泽东强调对待宗教问题要注意其长期存在性第61-62页
     ·邓小平强调对待宗教问题要足够认识其长期性第62页
     ·江泽民强调对待宗教问题要认清其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第62-63页
     ·胡锦涛强调对待宗教问题要理清其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性第63页
   ·“宗教信仰自由”教育思想第63-67页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对待宗教问题要体现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第64页
     ·列宁主张对待宗教问题要体现彻底的宗教信仰自由第64-65页
     ·毛泽东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保证民众宗教信仰自由第65页
     ·邓小平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继续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65-66页
     ·江泽民主张对待宗教问题要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66页
     ·胡锦涛主张对待宗教问题要尊重人权和合法权益第66-67页
   ·宗教问题要防止“左”倾错误教育思想第67-70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及时纠正宗教问题的“左”倾错误第67页
     ·列宁强调必须同宗教问题上的“左”倾错误进行斗争第67-68页
     ·毛泽东强调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第68页
     ·邓小平强调宗教问题要防止和克服放任自流的倾向第68-69页
     ·江泽民强调要科学分析宗教社会作用积极与消极的二重性第69-70页
     ·胡锦涛强调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第70页
   ·宗教要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教育思想第70-75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与宗教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第70-71页
     ·列宁认为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第71-72页
     ·毛泽东认为解决好宗教问题要服从革命和建设的大局第72页
     ·邓小平认为要集中信教与不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第72-73页
     ·江泽民认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73页
     ·胡锦涛认为要继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73-75页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第75-89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历史回顾第75-78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历程第75-77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历史成效第77-78页
   ·当前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分析第78-82页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发展趋势第78页
     ·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途径第78-79页
     ·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差异性第79-81页
     ·宗教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后果第81-82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状分析第82-86页
     ·大学生对当前宗教观教育现状的反馈第82-84页
     ·教师对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情况的反映第84-86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缺失归因第86-89页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认识不足第86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材针对性不强第86-87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法欠妥第87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第87-88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整体合力未形成第88-89页
第五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内容第89-109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第89-94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主体第89-91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客体第91-92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介体第92-94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环体第94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目标第94-98页
     ·文化认知目标第95页
     ·情感意志目标第95-96页
     ·行为能力目标第96-98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 基本原则第98-101页
     ·政治性原则第98-99页
     ·科学性原则第99-100页
     ·实践性原则第100-101页
     ·民主性原则第101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第101-109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第101-105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拓展性内容第105-109页
第六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法、途径与保障机制第109-136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法第109-113页
     ·理论教育法第109-110页
     ·实践教育法第110-111页
     ·案例教育法第111页
     ·疏导教育法第111-112页
     ·比较教育法第112-113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途径第113-128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最基础的途径:家庭教育途径第113-117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教育途径第117-122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最广泛的途径:社会教育途径第122-125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最新兴的途径:网络教育途径第125-128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保障机制第128-136页
     ·改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学机制第128-130页
     ·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管理机制第130-132页
     ·改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反馈机制第132-134页
     ·建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测评监督机制第134-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5页
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思维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外交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