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1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13-19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是网络的先行者和生力军,是网络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 第13-16页 |
·开展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是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需要 | 第16-17页 |
·重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教育与引导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 | 第17-18页 |
·应对网络的多元多向和干扰冲突已成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 第18-19页 |
·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现实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 第31-53页 |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42页 |
·“现实的人”的存在形态: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出发点 | 第31-35页 |
·人的本质理论: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石 | 第35-39页 |
·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归宿 | 第39-42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己观”: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思想资源 | 第42-50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群己观”的内涵 | 第42-44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群己观”的主要内容 | 第44-49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己观”对于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思想借鉴 | 第49-50页 |
·西方思想史上的“群己观”: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思想借鉴 | 第50-53页 |
·西方思想史上“群己观”的主要内容 | 第50-51页 |
·西方思想史上的“群己观”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思想借鉴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基本内涵、现状与价值 | 第53-101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基本内涵 | 第53-72页 |
·网民和大学生网民的界定 | 第53-58页 |
·群体与网民群体 | 第58-67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 第67-72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现状及其网上活动的基本特点 | 第72-95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现状 | 第72-85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上活动的基本特点 | 第85-95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存在的价值 | 第95-101页 |
·丰富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网民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实现 | 第95-96页 |
·扩大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 第96页 |
·网民群体的多样化可以弥补现实社会群体生活的不足 | 第96-97页 |
·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的作用 | 第97页 |
·能够满足大学生网民多种层次的需要 | 第97-99页 |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网民的社会化 | 第99页 |
·有利于大学生网民的情感宣泄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生成与发展 | 第101-130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轨迹 | 第101-108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历程 | 第101-107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特点 | 第107-108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原因 | 第108-123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 第109-116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外在原因 | 第116-123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机制 | 第123-130页 |
·情感共鸣机制 | 第123-124页 |
·话题牵引机制 | 第124-126页 |
·符号互动机制 | 第126-127页 |
·角色扮演机制 | 第127-130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场域与问题 | 第130-155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存在需要网络互动 | 第130-136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内涵 | 第130-132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结构 | 第132-135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模式 | 第135-136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场域 | 第136-146页 |
·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37-138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的场域类型 | 第138-146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6-155页 |
·网络信息的泛滥导致大学生网民的信息异化 | 第146-147页 |
·网络强化了部分大学生的人际隔离,使他们成为“茧居族” | 第147-148页 |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仍 | 第148-149页 |
·网络剽窃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 第149-150页 |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时出现 | 第150-152页 |
·网络互动中涌动着“三俗化”的逆流 | 第152-153页 |
·网络舆论生成的蝴蝶效应明显 | 第153-155页 |
第六章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引导与规范 | 第155-189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引导与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55-165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引导与规范的必要性 | 第155-159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引导与规范的可能性 | 第159-162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引导与规范的主体 | 第162-165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引导 | 第165-178页 |
·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的指导思想 | 第165-168页 |
·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的基本原则 | 第168-170页 |
·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的主要内容 | 第170-173页 |
·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的方式与策略 | 第173-178页 |
·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规范 | 第178-189页 |
·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规范的指导思想 | 第178-180页 |
·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规范的具体措施 | 第180-189页 |
结束语 | 第189-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7页 |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07-210页 |
附录 | 第210-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