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前言 | 第13-14页 |
| ·磷脂酶A1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磷脂酶的分类 | 第14-17页 |
| ·磷脂酶A1 | 第14-15页 |
| ·磷脂酶A2 | 第15页 |
| ·磷脂酶B | 第15-16页 |
| ·磷脂酶C | 第16页 |
| ·磷脂酶D | 第16-17页 |
| ·磷脂酶A1的酶源和作用 | 第17-19页 |
| ·酶源分布 | 第17页 |
| ·磷脂酶A1应用于食品工业 | 第17-18页 |
| ·磷脂酶A1应用于溶血磷脂的生产 | 第18页 |
| ·磷脂酶A1应用于油脂工业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 第2章 磷脂酶A1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21-3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 ·层平板法 | 第22-23页 |
| ·碱滴定法 | 第23-24页 |
| ·分光光度法 | 第24-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双层平板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 ·铜皂法标准曲线 | 第26页 |
| ·三种磷脂酶A1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 第26-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第3章 磷脂酶A1产生菌的自然选育、菌株鉴定及初步发酵条件优化 | 第30-42页 |
| ·材料 | 第30-32页 |
| ·主要仪器及药品 | 第30-31页 |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菌种筛选 | 第32-33页 |
| ·酶活测定 | 第33页 |
| ·菌株产酶定性实验 | 第33页 |
| ·菌株鉴定 | 第33-34页 |
| ·磷脂酶A1产生菌Dx208初步发酵条件优化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菌株初筛 | 第34-35页 |
| ·摇瓶复筛 | 第35-36页 |
| ·菌株产酶定性实验 | 第36-37页 |
| ·菌株鉴定 | 第37-38页 |
| ·碟脂酶A1产生菌Dx208初步发酵条件优化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磷脂酶A1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42-4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紫外诱变 | 第43页 |
| ·亚硝基胍诱变 | 第43-44页 |
| ·紫外与亚硝基胍复合诱变 | 第44页 |
| ·筛选方法 | 第44页 |
| ·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第44页 |
| ·酶活测定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紫外诱变 | 第44-45页 |
| ·亚硝基胍诱变 | 第45页 |
| ·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 | 第45-47页 |
| ·突变株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磷脂酶A1发酵培养基条件优化 | 第49-5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 ·菌株 | 第49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9页 |
| ·培养基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0页 |
| ·无机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1页 |
|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无机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6章 磷脂酶A1油脂脱胶性能研究 | 第54-6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 ·PLA1粗酶液的制备 | 第55页 |
| ·含磷量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55页 |
| ·菜籽油原始含磷量的测定 | 第55页 |
| ·酶法脱胶工艺流程 | 第55-56页 |
| ·单因素对菌株产酶用于脱胶的影响 | 第56-57页 |
| ·Plackett-Burnman(PB)设计筛选主效应因子 | 第57页 |
| ·中心复合实验主效应因素的水平 | 第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 ·含磷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7页 |
| ·菜籽油的原始含磷量 | 第57-58页 |
| ·单因素对菌株产酶用于脱胶的影响 | 第58-60页 |
| ·Plackett-Burnman(PB)设计实验结果 | 第60-62页 |
| ·中心复合实验结果及响应面分析 | 第62-63页 |
|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63-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