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60页 |
第一章 不同致病变型大肠杆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44页 |
1 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特性 | 第12-19页 |
·大肠杆菌基本特性 | 第12-13页 |
·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 第13-19页 |
2 不同致病变型大肠杆菌致病机理 | 第19-32页 |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致病机理 | 第20-21页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致病机理 | 第21-23页 |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机理 | 第23-24页 |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致病机理 | 第24-26页 |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致病机理 | 第26-27页 |
·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DAEC)致病机理 | 第27-28页 |
·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致病机理 | 第28-30页 |
·新生儿脑炎大肠杆菌(NMEC)致病机理 | 第30页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致病机理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4页 |
第二章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44-60页 |
1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原理 | 第45页 |
2 抑制性差减杂交基本技术流程 | 第45-50页 |
·基因组的酶切 | 第45-48页 |
·接头连接(Adaptor) | 第48-49页 |
·两轮差减杂交 | 第49页 |
·两次选择性PCR扩增 | 第49-50页 |
3 使用SSH需注意的事项 | 第50-51页 |
·合适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 第50页 |
·杂交时间 | 第50页 |
·样品的比例 | 第50-51页 |
·验证试验 | 第51页 |
4 SSH技术的应用 | 第51-56页 |
·毒力基因的发现 | 第51-53页 |
·细菌或种群的鉴定 | 第53-54页 |
·毒力岛或遗传岛的鉴定 | 第54-55页 |
·基因表达上的变化 | 第55-56页 |
5 SSH技术评价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60-118页 |
第三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IMT5155疑似毒力基因的筛选 | 第60-82页 |
摘要 | 第60-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1-70页 |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61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1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SSH) | 第61-67页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67页 |
·连接 | 第67-68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68页 |
·插入片段的PCR扩增 | 第68-69页 |
·Southern杂交 | 第69-70页 |
·测序 | 第70页 |
2 结果 | 第70-74页 |
·细菌基因组酶切 | 第70页 |
·菌落PCR | 第70-72页 |
·差异片段筛选 | 第72页 |
·差异片段测序 | 第72-74页 |
3 讨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ABSTRACT | 第80-82页 |
第四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IMT5155疑似毒力基因在不同来源大肠杆菌中的分布 | 第82-98页 |
摘要 | 第8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8页 |
·菌株 | 第82页 |
·大肠杆菌系统进化群分析 | 第82-84页 |
·疑似毒力基因片段检测引物设计及PCR检测 | 第84-86页 |
·Dot blot检测 | 第86-88页 |
2 结果 | 第88-94页 |
·大肠杆菌进化群PCR分析 | 第88页 |
·检测菌株的系统进化群分析 | 第88-89页 |
·疑似毒力基因PCR检测 | 第89-92页 |
·Dot blot检测 | 第92-94页 |
3 讨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ABSTRACT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IMT5155毒力基因F11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 第98-118页 |
摘要 | 第98-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7页 |
·菌株及试剂 | 第99页 |
·模板DNA的提取 | 第99页 |
·PCR扩增 | 第99-100页 |
·F11片段所在ORF的克隆 | 第100-101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101-102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 第102-103页 |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103页 |
·重组质粒pET-28a-F11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104-105页 |
·SDS-PAGE | 第105-106页 |
·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106-107页 |
·兔抗IMT5155全菌血清的制备 | 第107页 |
2 结果 | 第107-112页 |
·毒力基因F11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107-109页 |
·PCR结果 | 第109页 |
·克隆载体pMD18T-F11的构建 | 第109-111页 |
·表达载体pET-28a-F11的构建与鉴定 | 第111-112页 |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 第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Abstract | 第117-118页 |
全文总结 | 第118-120页 |
附录1:疑似毒力基因片段序列 | 第120-127页 |
附录2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127-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