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24页
绪论第24-58页
 第一节 道教与道家第24-36页
  一、道教与道家的概念区分第24-27页
  二、道教与道家的内涵区分第27-31页
  三、道教与道家影响文学的不同侧重第31-36页
 第二节 道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36-47页
  一、道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一)第37-39页
  二、道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二)第39-44页
  三、道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三)第44-47页
 第三节 本选题研究综述第47-58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略第47-54页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重点第54-58页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关系概述第58-114页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道馆(观)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第58-67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仙境系统的拓展及其文学表现第67-81页
  一、天宫天界第68-72页
  二、昆仑仙境第72-76页
  三、蓬莱仙境第76-79页
  四、俗世凡间仙境第79-81页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神仙谱系的完善及其文学表现第81-91页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道教服食养生术的丰富及其文学表现第91-114页
  一、服丹药第93-96页
  二、服散第96-102页
  三、服草木药第102-105页
  四、服气第105-109页
  五、服符第109-114页
第二章 三国道教与文学第114-161页
 第一节 曹魏道教与文学概述第114-122页
  一、道教创立的时代背景第114-117页
  二、世人生命意识的觉醒第117-120页
  三、寻仙求药与游仙文学第120-122页
 第二节 曹操第122-129页
  一、曹操与早期道教活动第123-127页
  二、道教与曹操的诗文创作第127-129页
 第三节 曹丕第129-132页
 第四节 曹植第132-138页
  一、道教与曹植的人生遭际第132-135页
  二、道教与曹植的诗文创作第135-138页
 第五节 阮籍第138-145页
  一、道教与阮籍的哲学思想第139-141页
  二、道教与阮籍的诗文创作第141-145页
 第六节 嵇康第145-156页
  一、道教与嵇康的师从、交游第146-149页
  二、道教与嵇康的诗文创作第149-153页
  三、嵇康对道教文化的影响第153-156页
 第七节 东吴、西蜀道教发展概况与文学表现第156-161页
第三章 西晋道教与文学第161-188页
 第一节 西晋道教与奢靡世风、博物之学第161-168页
  一、西晋道教概况第161-163页
  二、奢靡享乐的世风与道教第163-166页
  三、文人集团中心人物与道教第166-168页
 第二节 张华第168-175页
  一、张华对儒、道的接纳第169-170页
  二、道教与张华的知识构成第170-171页
  三、道教与张华的文学创作第171-175页
 第三节 陆机第175-181页
  一、陆机对儒、道的兼融第175-179页
  二、陆机作品中的道教意象第179-181页
 第四节 西晋其他文人与道教第181-188页
  一、皇甫谧第181-183页
  二、陆云第183-184页
  三、嵇含第184-185页
  四、成公绥第185-188页
第四章 东晋道教与文学第188-231页
 第一节 东晋道教与佛教、玄学、玄言诗第188-195页
  一、东晋道教概况第188-190页
  二、佛、玄、道的互融第190-193页
  三、玄言诗与道教第193-195页
 第二节 郭璞第195-202页
  一、道教与郭璞的师从、交游第195-197页
  二、道教与郭璞的文学创作第197-201页
  三、郭璞对道教文化的影响第201-202页
 第三节 干宝第202-210页
  一、道教与干宝的家学渊源、仕宦、交游第202-205页
  二、《搜神记》中的神仙群像第205-207页
  三、《搜神记》中的方术大观第207-210页
 第四节 王羲之第210-218页
  一、琅琊王氏家学门风第210-212页
  二、王羲之由儒入道第212-216页
  三、王羲之作品中的道教意象第216-218页
 第五节 陶渊明第218-226页
  一、道教与陶渊明的家学渊源及交游第218-220页
  二、陶渊明诗文作品中的道教意象第220-224页
  三、陶渊明对道教文化的影响第224-226页
 第六节 庾阐第226-231页
第五章 南朝道教与文学第231-278页
 第一节 儒、释、道鼎立下的南朝道教与文学第231-238页
  一、南朝道教概况第231-232页
  二、佛、道的论争融和第232-235页
  三、佛、道融合对南朝文学的影响第235-238页
 第二节 谢灵运第238-245页
  一、陈郡谢氏家学门风第238-240页
  二、道教与谢灵运的仕宦生涯及哲学思想第240-242页
  三、道教与谢灵运的文学创作第242-245页
 第三节 沈约第245-253页
  一、沈约思想的复杂多面第246-247页
  二、道教与沈约的家学渊源、仕宦、交游第247-251页
  三、道教与沈约的诗文创作第251-253页
 第四节 江淹第253-261页
  一、江淹对儒、释、道的兼融第253-254页
  二、道教与江淹的仕宦生涯及交游第254-256页
  三、道教与江淹的诗文创作第256-261页
 第五节 孔稚珪第261-265页
  一、道教与孔稚硅家学渊源及交游第261-264页
  二、道教与孔稚珪的文学创作第264-265页
 第六节 萧衍第265-274页
  一、兰陵萧氏家学门风第266-268页
  二、萧衍对儒、释、道的兼融第268-272页
  三、道教与萧衍的诗文创作第272-274页
 第七节 萧统第274-278页
第六章 北朝道教与文学第278-303页
 第一节 北朝道教与文学关系概貌第278-283页
  一、北朝道教概况第278-280页
  二、道教对北朝文学的影响第280-283页
 第二节 庾信第283-288页
  一、道教与庾信的家学渊源第283-285页
  二、道教与庾信的文学创作第285-288页
 第三节 杨街之第288-290页
 第四节 郦道元第290-294页
 第五节 颜之推第294-300页
  一、道教与颜之推的家学渊源第295-297页
  二、《颜氏家训》中的道教因素第297-300页
 第六节 崔浩第300-303页
第七章 道士与文学第303-351页
 第一节 葛洪第303-313页
  一、葛洪的家学渊源、师从、交游第304-307页
  二、葛洪的文学创作第307-313页
 第二节 王嘉第313-316页
 第三节 陆修静第316-322页
 第四节 陶弘景第322-337页
  一、陶弘景的家学渊源与好道天性第323-325页
  二、陶弘景与文人的交游酬唱第325-327页
  三、陶弘景的文学创作第327-337页
 第五节 寇谦之第337-342页
  一、寇谦之的家学渊源与修道经历第337-340页
  二、寇谦之的文学创作第340-342页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其他道士与文学第342-351页
  一、王浮第343-345页
  二、杨羲第345-348页
  三、顾欢第348-351页
结语第351-353页
参考文献第353-367页
致谢第367-368页
附录 二十世纪以来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研究论著索引第368-38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382页

论文共3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研究
下一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