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超长群桩沉降计算分析及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概述第11-13页
     ·桩基础的应用第11页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超长桩的基本概念第12-13页
   ·群桩基础沉降理论计算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群桩基础试验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超长群桩基础的研究现状第20-23页
     ·超长桩试验研究第20-22页
     ·超长群桩沉降计算研究第22-23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2章 竖向荷载下群桩沉降性状与计算方法第24-39页
   ·竖向荷载下群桩沉降性状第24-27页
     ·竖向荷载下群桩的工作特点第24页
     ·竖向荷载下群桩竖向附加应力分布性状第24-27页
   ·影响群桩沉降性状的因素第27页
   ·群桩沉降主要计算方法第27-38页
     ·等代墩基法第28-29页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第29-31页
     ·弹性理论法第31-33页
     ·剪切位移法第33-34页
     ·经验公式法第34-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基于幂级数解的群桩沉降混合解法第39-53页
   ·引言第39页
   ·桩-桩相互作用分析第39-43页
     ·基桩-土相互作用分析第39-41页
     ·桩-桩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第41-43页
   ·群桩沉降计算的荷载传递模型第43-44页
   ·群桩沉降计算的解答第44-51页
     ·均质地基中群桩沉降计算解答第44-46页
     ·非均质地基中群桩沉降计算解答第46-51页
   ·计算实例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超长群桩室内模型试验第53-75页
   ·引言第53页
   ·工程背景第53页
   ·试验目的第53-54页
   ·模型试验原理及装置第54-56页
     ·模型几何相似比的确定第54页
     ·模型槽第54-55页
     ·模型试验加载系统第55页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第55-56页
   ·模型试验内容第56-57页
   ·模型试验方法第57-59页
     ·材料模拟第57-59页
       ·地基土模拟第57页
       ·桩的模拟第57-58页
       ·桩顶承台的模拟第58-59页
       ·试验加载与卸载第59页
   ·试验数据量测第59-61页
     ·桩身应力应变第59-60页
     ·桩端土压力第60页
     ·桩顶承台位移第60-61页
     ·承台底土反力第61页
   ·试验过程第61-64页
     ·土体参数量测第61-62页
     ·模型制作第62-63页
     ·地基土填筑第63-64页
     ·加载测试第64页
   ·室内模型试验成果整理第64-73页
     ·模型桩荷载-沉降曲线第64-65页
     ·桩身轴力分布规律第65-67页
     ·桩身摩阻力分布规律第67-69页
     ·桩端阻力分布规律第69-71页
     ·承台底土压力分布规律第71-72页
     ·实测沉降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5章 基于 ADINA 的群桩沉降特性有限元分析第75-86页
   ·引言第75页
   ·ADINA 软件简介第75-77页
     ·出色的网格自动生成技术和网格划分能力第75-76页
     ·丰富的单元类型和材料本构模型第76页
     ·高效的非线性求解技术第76-77页
     ·完善的桩-土接触面算法第77页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沉降分析第77-80页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第77-78页
     ·群桩基础沉降分析第78-80页
   ·群桩沉降有限元计算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第80-81页
   ·群桩沉降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1-84页
     ·桩长径比的影响第81-82页
     ·桩间距的影响第82页
     ·桩土刚度比的影响第82-84页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结语第86-89页
参考文献第89-98页
致谢第98-99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著作及科研情况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土拱效应的双排抗滑桩内力与位移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
下一篇:高地应力硬岩洞室开挖破坏区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