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前言 | 第12-22页 |
·食品微胶囊化、纳米微胶囊化技术 | 第12-17页 |
·食品新技术 | 第12-13页 |
·微胶囊化技术 | 第13-15页 |
·纳米微胶囊化技术 | 第15-17页 |
·材料 | 第17-20页 |
·海藻酸钠简介 | 第17页 |
·油酸甲酯(Methyl oleate) | 第17-18页 |
·姜黄素(curcumin) | 第18-20页 |
·采用自组装法以改性海藻酸制备纳米微胶囊 | 第20-22页 |
·自组装法以疏水改性的天然生物大分子制备纳米微胶囊 | 第20-21页 |
·以姜黄素作为模式药物评估纳米粒的运载效能 | 第21-22页 |
1. 油酸-海藻酸耦合物 OA 的合成及自聚集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22-42页 |
·材料 | 第22-2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2-23页 |
·仪器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7页 |
·油酸-海藻酸耦合物(OA)的制备 | 第23-24页 |
·OA 耦合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4页 |
·OA 耦合物的核磁共振波谱(1HNMR)分析 | 第24页 |
·OA 耦合物临界聚集浓度(CAC)的测定 | 第24-25页 |
·OA 耦合物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5页 |
·OA 耦合物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25页 |
·OA 耦合物的理化性质探究 | 第25-26页 |
·OA 耦合物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 | 第26页 |
·DSL 动态光散射测粒径 | 第26页 |
·OA 纳米粒的 Zeta 电位 | 第26页 |
·采用溶解、均质、超声等方法制备 OA 纳米粒的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40页 |
·OA 耦合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7页 |
·OA 耦合物的核磁共振波谱(1HNMR)分析 | 第27-30页 |
·OA 耦合物的结构推定 | 第30-31页 |
·OA 耦合物临界聚集浓度(CAC)的测定 | 第31-33页 |
·OA 耦合物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3-34页 |
·OA 耦合物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34-36页 |
·OA 耦合物的理化性质探究 | 第36页 |
·DSL 动态光散射测粒径 | 第36-38页 |
·OA 纳米粒的 Zeta 电位 | 第38-39页 |
·采用溶解、均质、超声条件下制备 OA 纳米粒的透射电镜 TEM 观察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2. 负载姜黄素的 OA 纳米粒的制备、携载及体外缓释效能 | 第42-48页 |
·材料 | 第42-43页 |
·试剂 | 第42页 |
·仪器 | 第42-43页 |
·方法 | 第43-44页 |
·负载姜黄素的 OA 纳米粒的制备 | 第43页 |
·载药OA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的测定 | 第43页 |
·体外释放研究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负载姜黄素 OA 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45页 |
·负载姜黄素 OA 耦合物纳米粒的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3. 负载姜黄素的 OA 耦合物纳米粒对 MCF-7 细胞系的生长抑制及其细胞吞噬效能的研究 | 第48-55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8页 |
·仪器 | 第48-49页 |
·方法 | 第49-50页 |
·MCF-7 细胞的复苏、培养 | 第49页 |
·MCF-7 细胞的传代 | 第49页 |
·姜黄素-OA 纳米粒与自由姜黄素的制备 | 第49页 |
·MTT 法检测负载姜黄素 OA 耦合物纳米粒对 MCF-7 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49-50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MCF-7 对载药 OA 纳米粒的摄取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空白 OA 纳米粒的细胞相容性 | 第50-51页 |
·载药纳米粒对 MCF-7 肿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效能 | 第51-52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MCF-7 对载药 OA 纳米粒的摄取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4. 总结 | 第55-58页 |
创新点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学术成果 所获奖励 | 第65-66页 |
彩图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