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创新的就业政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基本理论 | 第19-3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类型 | 第19-20页 |
·就业与失业 | 第20-21页 |
·古典理论 | 第21-22页 |
·马克思的辩证观点[44] | 第22-25页 |
·熊彼特、新熊彼特学派的理论推进 | 第25-27页 |
·熊彼特的创新和经济周期理论 | 第25-26页 |
·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第26-27页 |
·新古典、新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27-29页 |
·新古典理论 | 第27-28页 |
·新增长理论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机理 | 第30-39页 |
·技术创新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机理 | 第30-33页 |
·技术创新对就业的负效应 | 第30-31页 |
·技术创新对就业的补偿效应 | 第31-33页 |
·技术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 | 第33-35页 |
·不同类型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动态作用路径 | 第35-38页 |
·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路径 | 第35-36页 |
·过程创新对就业的影响路径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现状分析 | 第39-48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概况 | 第39-43页 |
·我国技术创新概况及技术创新对就业的阶段影响 | 第43-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我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54页 |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第48-49页 |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50-51页 |
·协整检验 | 第51-53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第6章 利用技术创新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 第54-60页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 第54-55页 |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 第54-55页 |
·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 第55页 |
·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国民素质 | 第55-57页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引进与利用人才 | 第55-56页 |
·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第56页 |
·完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 第56-57页 |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 第57-58页 |
·加大技术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 第57页 |
·加快第二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 第57页 |
·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 第57-58页 |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和吸纳就业 | 第58-59页 |
·完善融资渠道,促进市场进入 | 第58页 |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 | 第58-59页 |
·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扩宽就业渠道 | 第59-60页 |
·扶持重点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 | 第59页 |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增强就业带动效应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