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际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简要评述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16-20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概念 | 第16页 |
·广义的“红色文化教育” | 第16页 |
·狭义的“红色文化教育” | 第16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 | 第16-20页 |
·理想信念教育 | 第16-17页 |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 第17-18页 |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第18页 |
·开拓创新精神教育 | 第18-19页 |
·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 第19-20页 |
第3章 “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 第20-26页 |
·“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第20-23页 |
·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 第20-21页 |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21页 |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第21-22页 |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强国观念 | 第22页 |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 第22-23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 | 第23-26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政治价值 | 第23-24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经济价值 | 第24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文化价值 | 第24-25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管理价值 | 第25-26页 |
第4章 “红色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 | 第26-27页 |
·“红色文化教育”重理论,时代感不强 | 第27页 |
·“红色文化教育”形式陈旧,效果不佳 | 第27-28页 |
·“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维度不够大 | 第28页 |
·社会管理体制限制“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 第28-29页 |
·“红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高校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和深刻 | 第29页 |
·高校宣传“红色文化教育”的力度不够大 | 第29-30页 |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 第30页 |
·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感不强 | 第30-31页 |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和心理的急剧变化 | 第31-32页 |
第5章 “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 第32-45页 |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 | 第32-33页 |
·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划和开发 | 第32-33页 |
·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力量的培养 | 第33页 |
·健全运行机制,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 第33-35页 |
·统筹领导,建立“红色文化教育”领导机制 | 第33-34页 |
·增加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保障机制 | 第34-35页 |
·融会贯通,建立协调的“红色文化教育”联系机制 | 第35页 |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第35-37页 |
·更新“红色文化教育”主体观,树立互动的教育新理念 | 第35-36页 |
·更新“红色文化教育”方法观,树立平等的教育新观念 | 第36页 |
·更新“红色文化教育”任务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维 | 第36-37页 |
·抓住“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机,以重大节日、重要事件为契机 | 第37页 |
·创新教育模式,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 第37-42页 |
·纳入课堂教学,创立课堂融入模式 | 第37-38页 |
·联系实际生活,创立实践体验模式 | 第38-40页 |
·融入校园文化,创立文化感染模式 | 第40-41页 |
·创办红色网站,创立网络渗透模式 | 第41-42页 |
·丰富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 第42-45页 |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 | 第42-43页 |
·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工作 | 第43页 |
·依托社团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 第43-44页 |
·发挥班级小集体的优势,形成强烈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5页 |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