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形成与处理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0.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1章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基础分析 | 第15-27页 |
1.1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 | 第15-19页 |
1.1.1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组织与程序 | 第15-16页 |
1.1.2 建筑工程竣工验收 | 第16-18页 |
1.1.3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 | 第18-19页 |
1.2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1.2.1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 | 第19-20页 |
1.2.2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主体 | 第20页 |
1.2.3 建筑工程质量缺陷 | 第20-21页 |
1.3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解决方式 | 第21-24页 |
1.3.1 争议解决方式的法律规定 | 第21-22页 |
1.3.2 争议解决方式的合同约定 | 第22页 |
1.3.3 诉讼方式解决质量争议的分析 | 第22-24页 |
1.4 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 | 第24-27页 |
1.4.1 质量司法鉴定的启动 | 第24-25页 |
1.4.2 质量司法鉴定的程序 | 第25页 |
1.4.3 质量司法鉴定的成果 | 第25-27页 |
第2章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形成 | 第27-43页 |
2.1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表现形式 | 第27-31页 |
2.1.1 裁判案例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1.2 质量争议的表现形式分析 | 第27-29页 |
2.1.3 质量异议的提出 | 第29-31页 |
2.2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2.2.1 裁判案例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2.2.2 导致质量争议的直接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2.2.3 导致质量争议的间接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2.2.4 导致质量争议的根本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2.3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焦点 | 第38-43页 |
2.3.1 裁判案例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2.3.2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焦点分析 | 第39-40页 |
2.3.3 法院对质量争议焦点的处理过程 | 第40-43页 |
第3章 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处理 | 第43-59页 |
3.1 建筑工程质量的认定 | 第43-48页 |
3.1.1 裁判案例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3.1.2 建筑工程质量的认定途径 | 第44-47页 |
3.1.3 质量鉴定的法律效力 | 第47-48页 |
3.2 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的认定 | 第48-54页 |
3.2.1 裁判案例数据分析 | 第48页 |
3.2.2 发包人质量责任的认定 | 第48-52页 |
3.2.3 承包人质量责任的认定 | 第52-53页 |
3.2.4 咨询人质量责任的认定 | 第53-54页 |
3.3 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54-59页 |
3.3.1 裁判案例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3.3.2 承包人承担质量责任的方式分析 | 第55-57页 |
3.3.3 咨询人承担质量责任的方式分析 | 第57-59页 |
第4章 预防建筑工程质量争议的建议 | 第59-69页 |
4.1 给发包人的建议 | 第59-61页 |
4.1.1 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 第59页 |
4.1.2 规范签约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 | 第59-60页 |
4.1.3 规范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 第60-61页 |
4.2 给承包人的建议 | 第61-63页 |
4.2.1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 第61-62页 |
4.2.2 规范施工资料管理 | 第62页 |
4.2.3 及时进行中间结算 | 第62-63页 |
4.3 给咨询人的建议 | 第63-65页 |
4.3.1 给设计单位的建议 | 第63-64页 |
4.3.2 给监理单位的建议 | 第64-65页 |
4.4 给主管部门的建议 | 第65-69页 |
4.4.1 加快构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 第65-66页 |
4.4.2 完善合同范本的技术标准与要求 | 第66页 |
4.4.3 加快完善争议评审制度 | 第66-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9-7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