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10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 | 第10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特点 | 第10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与流程 | 第10-15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 | 第10-14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 | 第14-15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难点及解决途径 | 第15-16页 |
·“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现象 | 第15页 |
·传感器分辨率与病虫害监测的要求 | 第15页 |
·作物病虫害光谱监测模型与多源信息综合利用 | 第15-16页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进一步开展作物病虫害近地遥感监测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近一步开展遥感图像特征与作物病虫害特征关系的研究 | 第16页 |
·近一步探索作物病虫害技术方法的研究 | 第16页 |
·遥感实时监测条件下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服平台的建立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17-22页 |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试验地点 | 第17页 |
·试验时间 | 第17页 |
·试验处理和田间设计 | 第17页 |
·测试样本材料的获取及严重度分级 | 第17-18页 |
·冠层病情指数(DI)调查及严重度分级 | 第17-18页 |
·病叶获取及病情严重度分级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光谱测试 | 第18-20页 |
·使用仪器 | 第18-19页 |
·光谱测试 | 第19-20页 |
·单叶病变面积比例的测定 | 第20页 |
·使用仪器设备 | 第20页 |
·计算病变面积比例 | 第20页 |
·理化参数测定 | 第20-21页 |
·叶片叶绿素密度的测定 | 第20-21页 |
·叶片及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单位面积叶片及植株含水量的测定 | 第21页 |
·叶片及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1页 |
·叶片厚度测定 | 第2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棉花黄萎病病叶光谱特征 | 第22-26页 |
·棉花黄萎病病叶光谱反射率总体特征 | 第22-23页 |
·不同严重度棉花黄萎病病叶光谱反射率特征 | 第23-24页 |
·不同严重度棉花黄萎病单叶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冠层光谱特征 | 第26-31页 |
·不同生育期发病与对照区冠层光谱特征 | 第26-27页 |
·发病区与对照区冠层动态光谱特征 | 第27-28页 |
·不同品种棉花黄萎病冠层光谱特征 | 第28-29页 |
·不同严重度棉花黄萎病冠层光谱特征 | 第29-30页 |
·不同严重度棉花黄萎病冠层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基于高光谱棉花黄萎病识别与病害严重度诊断模型 | 第31-41页 |
·棉花黄萎病识别与诊断的最佳波段 | 第31-33页 |
·棉花黄萎病病叶敏感波段及最佳波段选择 | 第31-32页 |
·棉花黄萎病冠层敏感波段及最佳波段选择 | 第32-33页 |
·基于高光谱的棉花黄萎病严重度定量分析 | 第33-39页 |
·基于高光谱的棉花黄萎病病叶严重度诊断模型 | 第33-36页 |
·基于高光谱的棉花黄萎病冠层严重度诊断模型 | 第36-39页 |
·基于高光谱棉花黄萎病诊断模型验证与评价 | 第39-41页 |
·基于高光谱棉花黄萎病病叶严重度诊断模型检验 | 第39-40页 |
·基于高光谱棉花黄萎病冠层严重度诊断模型检验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历 | 第48-49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