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论文主要框架 | 第11-13页 |
2 需要问题概述 | 第13-25页 |
·需要概念的一般论述 | 第13-14页 |
·需要概念的提出 | 第13页 |
·需要概念的基本界定 | 第13-14页 |
·需要的层次,分类 | 第14-17页 |
·需要的层次划分 | 第14-15页 |
·需要的内容分类 | 第15-17页 |
·合理需要的基本规定 | 第17-25页 |
·合理需要的实质内涵 | 第18-21页 |
·合理需要的基本特征 | 第21-25页 |
3 当前人的需要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33页 |
·当前人的需要的现实状况 | 第25-28页 |
·需要的物欲化倾向 | 第26页 |
·需要的单一化或者平面化倾向 | 第26页 |
·消费的畸形化倾向 | 第26-27页 |
·社会转型时期人的需要的价值嬗变 | 第27-28页 |
·从现实矛盾分析人的需要失衡的根源 | 第28-33页 |
·社会因素 | 第28-30页 |
·个体因素 | 第30-33页 |
4 引导人的需要合理化的实现途径 | 第33-43页 |
·建立合理的需要满足方式 | 第33-34页 |
·提出和倡导合理的需要满足方式的原因 | 第33页 |
·全面实现合理的需要满足方式的含义 | 第33-34页 |
·积极协调不同层次的需要 | 第34-37页 |
·大力优化主体结构,提高主体素质 | 第34-35页 |
·需要与劳动自主结合,建立需要与劳动的正比关系 | 第35页 |
·注意在各层次需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第35页 |
·实现需要的引导转移 | 第35-37页 |
·建立起需要的宏观调控机制,调节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 第37页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协调好不同内容的各种需要 | 第37-40页 |
·消除需要的物化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40-43页 |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第40页 |
·完善、优化人的社会关系 | 第40-41页 |
·协调、控制人的需要与活动 | 第41-42页 |
·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4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