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多重动机和文本张力:《青春之歌》的创作 | 第19-57页 |
一、《青春之歌》创作与“写工农兵” | 第20-26页 |
1. 《讲话》及“写工农兵” | 第20-22页 |
2. 讨论与批判:“知识分子”题材的当代境遇 | 第22-24页 |
3. 个体写作困境 | 第24-26页 |
二、碰撞与整合:《青春之歌》创作动机谈 | 第26-34页 |
1. 动机簇现象及作家动机多重性 | 第27-29页 |
2. 三种动机间的碰撞与整合 | 第29-31页 |
3. 社会角色与创作动机的转化生成 | 第31-34页 |
三、动机游移下的文本张力 | 第34-49页 |
1. 爱情与革命间的张力叙事 | 第34-43页 |
2. 个人与历史间的张力叙事 | 第43-49页 |
四、社会组织下的个人生产:徘徊在“信”与“思”间的个人写作 | 第49-56页 |
1. 意识形态“询唤”与作家之“信” | 第50-51页 |
2. 作家的自我经历与“思” | 第51-53页 |
3. 徘徊在“信”与“思”间的个人写作 | 第53-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章 主流规约与编辑身份矛盾:《青春之歌》的出版 | 第57-86页 |
一、出版制度与《青春之歌》的出版 | 第58-62页 |
1. 出版制度的规范化 | 第58-61页 |
2. 《青春之歌》的出版 | 第61-62页 |
二、审读意见中的矛盾与张力 | 第62-72页 |
1. “现实性”与“可能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塑造 | 第63-66页 |
2. 个人与历史:两种叙事视角 | 第66-68页 |
3. “增加”与“删除”:艺术表现 | 第68-72页 |
三、出与不出之间:编辑身份及其矛盾 | 第72-85页 |
1. 编辑作为“把关人” | 第73-76页 |
2. 编辑作为“受众的代言人” | 第76-77页 |
3. 编辑作为“个人” | 第77-83页 |
4. 出与不出之间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章 两种批评、文学观念的交锋:《青春之歌》的论争 | 第86-115页 |
一、《青春之歌》论争意图初探 | 第86-97页 |
1. 从十七年批评看论争 | 第87-89页 |
2. 从杂志定位看论争 | 第89-93页 |
3. 从“编者按”看论争 | 第93-97页 |
二、两种批评观念、文学观念的碰撞 | 第97-103页 |
1. 原则与现实 | 第97-100页 |
2. 政治与艺术 | 第100-103页 |
三、多种批评声音交织下的红色经典生产 | 第103-114页 |
1. 民众的政治无意识及其多样性 | 第104-105页 |
2. 精英的复杂性及其介入生产的方式 | 第105-111页 |
3. “收缩”的个人叙事 | 第111-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四章 多种社会力量的冲突与合谋:《青春之歌》的再生产 | 第115-132页 |
一、第一版电视剧《青春之歌》 | 第116-123页 |
1. 三种因素遇合下的《青春之歌》改编 | 第116-119页 |
2. 人道主义话语的重新编码 | 第119-122页 |
3.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的错位 | 第122-123页 |
二、第二版电视剧《青春之歌》 | 第123-131页 |
1. 强化的革命叙事 | 第124-126页 |
2. 商业化运作模式 | 第126-127页 |
3. 作品的“二元”状态及其成因 | 第127-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结语:文本张力·生产机制·文学观念 | 第132-144页 |
一、对“红色经典”的认识 | 第132-135页 |
二、红色经典生产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互动与交锋 | 第135-140页 |
三、红色经典生产中的文学观念碰撞 | 第140-141页 |
四、红色经典生产中的个人因素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4页 |
附录一 张羽审稿意见(部分) | 第154-156页 |
附录二 欧阳凡海审稿意见 | 第156-162页 |
附录三 陈建功访谈录 | 第162-168页 |
附录四 老鬼访谈录 | 第168-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