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19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现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四) 研究的困难及解决 | 第17-18页 |
(五) 论文的创新价值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传统日本行政法学理论及其问题 | 第19-54页 |
一、传统日本行政法学理论 | 第19-30页 |
(一) 传统日本行政法学的基础——公私法二元论 | 第19-21页 |
(二) 传统日本行政法学基本原理——依法行政原理 | 第21-23页 |
(三) 传统日本行政法学方法论——行政法解释学方法 | 第23-26页 |
(四) 传统日本行政法学体系论 | 第26-28页 |
(五) 传统日本行政行为理论 | 第28-30页 |
二、宪法原理的转换与现代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 | 第30-43页 |
(一) 现行日本国宪法中宪法原理的转换 | 第30-35页 |
(二) 现行日本国宪法下行政法律制度的重构 | 第35-41页 |
(三) 现代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 | 第41-43页 |
三、传统日本行政法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 第43-52页 |
(一) 传统公私法二元论的绝对化 | 第44-45页 |
(二) 法治主义的形式性 | 第45-46页 |
(三) 行政法学方法论的缺陷 | 第46-48页 |
(四) 行政法学体系论的问题 | 第48-50页 |
(五) 行政行为理论的问题 | 第50-5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二章 日本行政过程论的提出 | 第54-71页 |
一、传统日本行政法学理论的变革——日本行政过程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 第54-61页 |
(一) 公私法二元论的相对化 | 第54-57页 |
(二) 法治主义的转变 | 第57-58页 |
(三) 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变革 | 第58-59页 |
(四) 行政法学体系的重构 | 第59-60页 |
(五) 行政行为理论的发展 | 第60-61页 |
二、国外动态考察方法的兴起——日本行政过程论提出的理论先导 | 第61-65页 |
(一) 美国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 第61-62页 |
(二) 德国二阶段理论的兴起 | 第62-63页 |
(三) 德国行政法学中动态考察方法论的运用 | 第63-65页 |
三、日本行政过程论的提出过程 | 第65-69页 |
(一) “行政过程”用语的出现 | 第65-66页 |
(二) 远藤博也提出行政过程论的过程 | 第66页 |
(三) 盐野宏提出行政过程论的过程 | 第66-67页 |
(四) 山村恒年提出行政过程论的过程 | 第67-68页 |
(五) 大桥洋一提出行政过程论的过程 | 第68页 |
(六) 各行政过程论者观点的比较 | 第68-69页 |
四、本章小节 | 第69-71页 |
第三章 日本行政过程论的概念与意义 | 第71-97页 |
一、行政过程的概念 | 第71-77页 |
(一) 行政过程的概念 | 第71-73页 |
(二) 行政过程的要素 | 第73-75页 |
(三) 行政过程与行政行为 | 第75页 |
(四) 行政过程与行政程序 | 第75-77页 |
二、行政过程论的概念与定位 | 第77-81页 |
(一) 行政过程论的概念 | 第77-78页 |
(二) 行政过程论的定位 | 第78-79页 |
(三) 行政过程论的意义 | 第79-81页 |
三、行政过程的全面、动态考察——行政过程论的核心观点 | 第81-85页 |
(一) 行政过程的全面考察 | 第82页 |
(二) 行政过程的动态分析 | 第82-84页 |
(三) 全面、动态考察的问题 | 第84-85页 |
四、行政过程论的类型 | 第85-95页 |
(一) 动态的法律关系论 | 第85-88页 |
(二) 多元的问题发现论 | 第88-89页 |
(三) 功能性的“条理法”(法律原理)形成论 | 第89-92页 |
(四) 各种行政过程论观点的比较 | 第92-95页 |
五、本章小节 | 第95-97页 |
第四章 日本行政过程论的理论体系 | 第97-140页 |
一、行政过程论中公私法区分的相对化 | 第97-100页 |
(一) 行政过程论中行政法学对象的扩大 | 第97-99页 |
(二) 行政过程论中行政主体概念的扩展 | 第99页 |
(三) 行政过程论中公私法二元论的相对化 | 第99-100页 |
二、行政过程论中的实质法治主义 | 第100-105页 |
(一) 传统依法行政原理 | 第100-101页 |
(二) 依法行政原理的问题点 | 第101-103页 |
(三) 行政过程论与依法行政原理 | 第103-104页 |
(四) 行政过程论的本质——实质行政法治的要求 | 第104-105页 |
三、行政过程论中的行政法学方法论 | 第105-112页 |
(一) 传统行政法学方法论的问题 | 第105-106页 |
(二) 行政过程论与传统行政法学解释论 | 第106-107页 |
(三) 作为方法论的行政过程论 | 第107-108页 |
(四) 行政过程论中的方法论 | 第108-112页 |
四、行政过程论中的行政法学体系论 | 第112-114页 |
(一) 传统行政法学体系的问题点 | 第112-113页 |
(二) 作为体系论的行政过程论 | 第113-114页 |
(三) 行政过程论中的行政法体系论 | 第114页 |
五、行政过程论中行为形式的定位与选择 | 第114-127页 |
(一) 传统行政行为理论 | 第114-119页 |
(二) 行政过程论与行政行为理论 | 第119-122页 |
(三) 行为形式的定位 | 第122-123页 |
(四) 行为形式的选择 | 第123-125页 |
(五) 行政过程论与行为规范论 | 第125-127页 |
六、行政过程论中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及作用 | 第127-137页 |
(一) 传统行政法学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 | 第127-131页 |
(二) 行政过程论中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 第131-133页 |
(三) 行政过程论中相对人的权利义务 | 第133-135页 |
(四) 行政过程论中相对人的公法行为 | 第135-137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137-140页 |
第五章 日本行政过程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 第140-155页 |
一、行政过程论在立法过程中的运用 | 第140-142页 |
(一) 行政过程与立法过程 | 第140-141页 |
(二) 立法过程的考察 | 第141页 |
(三) 行政过程论在立法过程中的运用 | 第141-142页 |
二、行政过程论在行政实践中的运用 | 第142-146页 |
(一) 行政计划实践中的行政过程论 | 第142-145页 |
(二) 教育行政中的行政过程论 | 第145页 |
(三) 行政内部运行过程的考察 | 第145-146页 |
三、行政过程论在判例中的运用 | 第146-154页 |
(一) 判例中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 第147页 |
(二) 裁量司法审查的方法与行政过程论 | 第147-148页 |
(三) 违法性继承理论与行政过程论 | 第148-151页 |
(四) 行政过程论在具体判例中的运用 | 第151-154页 |
(五) 行政过程的合法性审查 | 第154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六章 日本行政过程论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的课题 | 第155-191页 |
一、学界对于行政过程论的批判 | 第155-163页 |
(一) “行政过程=事实概念”说 | 第155-157页 |
(二) “综合性考察=行政正当化”说 | 第157-159页 |
(三) “法律构造重要”说 | 第159-161页 |
(四) 其他批判 | 第161-162页 |
(五) 对行政过程论的总体评价 | 第162-163页 |
二、日本行政过程论的发展 | 第163-187页 |
(一) 行政过程中的公共性分析理论 | 第163-174页 |
(二) 有关行政过程的法律体系论 | 第174-179页 |
(三) 行政过程中的法政策论 | 第179-185页 |
(四) 行政过程中的行政手段论 | 第185-187页 |
三、行政过程论今后的课题 | 第187-189页 |
(一) 行政过程论与传统行政法学理论的关系——修正或重构 | 第187页 |
(二) 行政过程论本身的体系化 | 第187-188页 |
(三) 行政过程论的实用性 | 第188-189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结论 | 第191-193页 |
参考资料 | 第193-207页 |
后记 | 第207-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