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问题提出 | 第9-21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心理危机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信息评估系统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反思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19页 |
·本研究构思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资料处理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流程 | 第19-21页 |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 | 第21-25页 |
·“心理危机”界定 | 第21-22页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作用 | 第22页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 | 第22-25页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理论建构的依据 | 第22-23页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理论建构的原理与方法 | 第23-24页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理论建构的结构及指标内涵 | 第24-25页 |
3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问卷的编制 | 第25-31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研究程序 | 第25-26页 |
·统计工具 | 第26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项目分析 | 第26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因素与维度命名 | 第28-29页 |
·信度检验 | 第29页 |
·效度检验 | 第29-31页 |
4 应激源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的确定 | 第31-35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研究被试 | 第31页 |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源和心理应激反应诸因子诱发心理危机多元线性回归预警分析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5 危机易感因素指标中个体背景指标的确定 | 第35-47页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研究被试 | 第35页 |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性别比较 | 第35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民族比较 | 第35-36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比较 | 第36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是否身体健康上的比较 | 第36-37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年级上的比较 | 第37-38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专业类型上的比较 | 第38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家庭来源上的比较 | 第38-39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自评学习成绩上的比较 | 第39-40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父亲学历上的比较 | 第40-41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母亲学历上的比较 | 第41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家庭结构上的比较 | 第41-42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父母婚姻上的比较 | 第42-43页 |
·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在家庭经济收入(人均年收入)上的比较 | 第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6 危机易感因素指标中个体特征指标的确定 | 第47-54页 |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人格与心理危机 | 第48-49页 |
·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 | 第49-51页 |
·社会支持与心理危机 | 第51-52页 |
·归因方式与心理危机 | 第52页 |
·人格、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7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4-56页 |
8 预警信息评估系统的构建 | 第56-61页 |
·评估目标 | 第56页 |
·评估内容 | 第56页 |
·评估原则 | 第56页 |
·评估对象 | 第56-57页 |
·评估时期 | 第57页 |
·评估队伍及职责 | 第57-59页 |
·评估步骤 | 第59页 |
·评估方法 | 第59-60页 |
·评估保障措施 | 第60-61页 |
9 总讨论 | 第61-63页 |
·本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 第61页 |
·本研究的新颖之处 | 第61页 |
·本研究的局限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61-63页 |
10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82页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