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钢渣水淬工艺含尘气体净化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来源与目的 | 第14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状况 | 第15-36页 |
| ·液态钢渣粒化回收处理工艺概述 | 第15-21页 |
| ·液态钢渣粒化回收工艺的意义 | 第15-16页 |
| ·液态钢渣粒化处理工艺的分类 | 第16-20页 |
| ·BSSF滚筒液态钢渣水淬处理工艺 | 第20-21页 |
| ·液态钢渣BSSF处理工艺产物 | 第21-24页 |
| ·钢渣的化学性质 | 第21-22页 |
| ·钢渣的物理性质 | 第22页 |
| ·工艺尾气 | 第22-23页 |
| ·粉尘 | 第23-24页 |
| ·污染治理措施 | 第24-25页 |
| ·污染治理现状 | 第24页 |
| ·污染治理的改进措施 | 第24-25页 |
| ·旋转流的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 ·旋转流的起旋方式 | 第25-28页 |
| ·旋转流流场的实验研究 | 第28-29页 |
| ·旋转流理论模型研究 | 第29-30页 |
| ·喷雾除尘的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 ·喷雾除尘的分类 | 第30-3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32-3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模型的建立 | 第36-45页 |
| ·物理模型 | 第36页 |
| ·数学模型 | 第36-44页 |
| ·控制体 | 第36-37页 |
| ·控制方程 | 第37-38页 |
| ·气相湍流模型 | 第38-39页 |
| ·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 第39-42页 |
| ·SIMPLE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 ·网格划分 | 第43页 |
| ·求解过程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涡向进口旋转流流场的模拟研究 | 第45-53页 |
| ·边界条件及算法 | 第45-46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 ·切向速度 | 第46-48页 |
| ·轴向速度 | 第48-50页 |
| ·径向速度 | 第50-51页 |
| ·衰减特性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入口结构对双蜗向起旋旋转流场的影响研究 | 第53-58页 |
| ·入口长宽比对旋转流速度场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筒体与入口面积比对旋转流场速度场的影响 | 第54-56页 |
| ·两种旋转流增强方法的比较 | 第56页 |
| ·入口结构对旋转流强化传热能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旋流喷雾除尘的初步理论分析 | 第58-67页 |
| ·液滴在旋转流场中的运动 | 第58-59页 |
| ·单个液滴在旋转流场的收集效率 | 第59-60页 |
| ·液滴群捕尘理论 | 第60-61页 |
| ·旋流喷雾除尘的除尘效率 | 第61-62页 |
| ·旋流喷雾除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6页 |
| ·旋流器内不同位置的捕集效率 | 第62-63页 |
| ·不同液气比和喷雾粒径对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不同入口结构对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不同筒体截面平均风速对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旋流喷雾除尘的设计与应用 | 第67-76页 |
| ·工程概况 | 第67-68页 |
| ·相关标准要求 | 第68页 |
| ·治理方案的确定 | 第68-69页 |
| ·现场工况条件 | 第69页 |
| ·烟尘粒径分布 | 第69页 |
| ·除尘系统技术方案 | 第69-70页 |
|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的确定 | 第70-75页 |
| ·起旋器 | 第70-71页 |
| ·雾化喷枪 | 第71-72页 |
| ·自激式除尘器 | 第72-74页 |
| ·风机 | 第74页 |
| ·蒸汽轮机 | 第74-75页 |
| ·预计效果 | 第75-7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