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荆半夏不同品系综合性状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0页
 1 文献综述第11-18页
   ·我国药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第11-14页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第11页
     ·药用植物引种与选种第11-12页
     ·药用植物的育种第12-14页
   ·半夏研究进展第14-18页
     ·半夏种质资源的研究第14-17页
     ·半夏栽培技术的研究第17页
     ·半夏的组织培养研究第17页
     ·半夏的有效成分研究第17-18页
     ·炮制加工技术研究第18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荆半夏不同品系的植物学形态性状变异研究第20-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0页
   ·试验材料第20页
   ·不同品系的植物学性状指标的测定第20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0-25页
   ·植物学形态性状变异第20-21页
   ·植物学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第21页
   ·主成分分析第21-25页
 3 讨论第25-26页
第三章 荆半夏不同品系植物生物学与生理特性的研究第26-4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材料第26页
   ·方法第26-29页
     ·种茎的催芽及出苗情况记载第26-27页
     ·植物学形态的比较第27页
     ·生长节律的观察第27页
     ·繁殖情况的观察研究第27页
     ·净光合速率及光合日变化的测定第27-28页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28页
     ·荆半夏TY品系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规律第28页
     ·TY品系植株中氮、磷、钾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42页
   ·出苗情况的比较结果第29-30页
     ·发芽率和出苗率的比较第29页
     ·出苗期的比较第29-30页
   ·植物学形态特征的比较第30-32页
   ·物候期的比较第32-33页
   ·繁殖能力的比较结果第33-36页
     ·有性繁殖能力的比较第33-34页
     ·无性繁殖情况的比较第34-36页
   ·遮荫对荆半夏不同品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36页
   ·遮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遮荫对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第37-38页
   ·TY品系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规律第38页
   ·TY品系N、P、K的累积特点第38-42页
     ·对N、P、K的累积特点及比例第38-40页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各器官N、P、K含量的吸收特点及分配第40-42页
 3 讨论第42-44页
   ·出苗情况第42页
   ·植物学形态特征第42页
   ·生长节律第42页
   ·光合特性第42页
   ·半夏的营养特性第42-44页
第四章 荆半夏不同品系抗逆性的比较研究第44-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材料第44页
   ·SOD活性的测定第44页
   ·POD活性的测定第44页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测定第44-45页
   ·膜伤害相关指标的测定第45页
   ·荆半夏不同品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第45页
     ·芋双线天蛾发生情况的调查第45页
     ·块茎腐烂发生情况的调查第45页
   ·抗旱性的评价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荆半夏不同品系对高温胁迫的反应第46-48页
     ·高温胁迫对MDA含量的影响第46页
     ·对叶片和块茎中SOD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对叶片和块茎中POD活性的影响第47-48页
     ·高温胁迫下植株外部形态的变化第48页
   ·荆半夏不同品系抗旱性的初步评价第48-51页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影响第48页
     ·干旱胁迫对抗氧化酶(SOD、POD)活性的影响第48-50页
     ·干旱胁迫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第50页
     ·干旱胁迫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50-51页
     ·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第51页
   ·荆半夏不同品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第51-52页
     ·芋双线天蛾发生情况的比较第51-52页
     ·块茎腐烂发病情况的比较第52页
 3 讨论第52-54页
   ·耐高温和干旱胁迫能力情况第52-53页
   ·抗病虫性的初步比较第53-54页
第五章 荆半夏不同品系产量及品质的比较研究第54-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材料第54页
   ·产量的测定第54页
   ·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第54-56页
     ·仪器与试剂第54页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54-55页
     ·材料前处理及样品测定液的制备第55页
     ·稳定性考察第55页
     ·线性关系考察第55页
     ·精密度考察第55页
     ·回收率考察第55页
     ·样品的测定第55-56页
   ·鸟苷含量的测定第56-58页
     ·仪器与试剂第56页
     ·材料前处理及样品测定液的配制第56页
     ·系统适应性试验第56-57页
     ·线性关系考察第57页
     ·精密度试验第57页
     ·重复性试验第57页
     ·稳定性试验第57页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57页
     ·鸟苷含量测定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1页
   ·产量的比较结果第58页
   ·商品率与折干率的比较第58-60页
   ·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结果第60-61页
   ·鸟苷含量的测定结果第61页
 3 讨论第61-62页
第六章 荆半夏不同品系的加权打分综合评价第62-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材料第62页
   ·方法第62-63页
     ·打分方法第62-63页
     ·计算方法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产量的综合评价第63页
   ·品质的综合评价第63-64页
   ·抗逆性的综合评价第64页
   ·综合评比总得分第64-65页
 3 讨论第65-66页
第七章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1: 荆半夏不同品系的植物学形态图第76-77页
附录2: 芋双线天蛾和块茎腐烂为害的主要症状图第77-78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磷胁迫反应的遗传分析
下一篇:玉米S-CMS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蛋白质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