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3页 |
·雄性不育简介 | 第12-14页 |
·雄性不育的现象 | 第12页 |
·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12-13页 |
·雄性不育的意义 | 第13-14页 |
·CMS与线粒体 | 第14-16页 |
·关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几种假说 | 第16-17页 |
·玉米CMS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玉米CMS的分类 | 第17页 |
·玉米C-CMS育性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玉米T-CMS育性相关基因 | 第18-19页 |
·玉米S-CMS不育相关基因 | 第19-20页 |
·不育相关蛋白质性质的研究 | 第20-23页 |
·蛋白质研究简介 | 第20-22页 |
·不同植物中CMS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 orf17、orf60、orf77毒理验证 | 第23-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本实验所用引物 | 第23-24页 |
·orf77定点诱变 | 第24-25页 |
·orf17、orf60、orf77表达载体构建 | 第25-26页 |
·测定生长曲线 | 第26页 |
·SDS-PAGE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定点诱变结果 | 第27页 |
·生长曲线 | 第27-30页 |
·蛋白质电泳结果 | 第30-31页 |
3 利用EGFP融合表达orf77、orf355 | 第31-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1页 |
·本实验所用引物 | 第31页 |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EGFP | 第31-33页 |
·利用EGFP融合表达orf77、orf355 | 第33-34页 |
·SDS-PAGE,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34-35页 |
·RT-PCR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EGFP原核表达结果 | 第36-38页 |
·orf77、orf355融合表达EGFP结果 | 第38-40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40-42页 |
·RT-PCR | 第42-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 pET-28a-EGFP和pET-28a-orf77蛋白质组研究 | 第45-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菌株 | 第45页 |
·蛋白质制样 | 第45页 |
·双向电泳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双向电泳结果 | 第46-48页 |
·质谱分析 | 第48-49页 |
5 orf77、orf355洋葱表皮定位 | 第49-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9页 |
·本实验所用引物 | 第49页 |
·orf77、orf355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基因枪转洋葱表皮 | 第50-51页 |
·显微观察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页 |
6 体外表达orf77 | 第55-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本实验所用引物 | 第55页 |
·体外转录翻译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7 讨论 | 第57-64页 |
·原核表达系统 | 第57-59页 |
·真核表达体系 | 第59-60页 |
·orf77的蛋白质产物性质 | 第60-63页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2页 |
附录1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73-74页 |
附录2 提取质粒(小样法) | 第74-75页 |
附录3 凝胶回收DNA片段(TaKaRa) | 第75页 |
附录4 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 第75-76页 |
附录5 电转化 | 第76页 |
附录6 原核生物总RNA的提取 | 第76-77页 |
附录7 大样法抽提高浓度质粒 | 第77页 |
附录8 SDS-PAGE电泳 | 第77-78页 |
附录9 双向电泳第二向SDS-PAGE | 第78-80页 |
附录10 蛋白质转膜、显色 | 第80页 |
附录11 基因枪使用方法 | 第80-81页 |
附录12 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77 | 第81页 |
附录13 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355 | 第81页 |
附录14 EGFP序列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