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磷胁迫反应的遗传分析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2页
   ·植物对氮营养利用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氮的存在形式及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第11-12页
     ·植物氮营养的基因型差异第12-13页
     ·耐低氮筛选指标第13-14页
   ·植物对磷营养利用的研究进展第14-19页
     ·磷的存在形式及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第14-16页
     ·植物磷营养的基因型差异第16-18页
     ·耐低磷筛选指标第18-19页
   ·作物营养耐性的筛选方法第19-20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2-24页
   ·材料第22页
   ·方法第22-23页
   ·数据分析第23页
   ·基因型分析与QTL检测第23-24页
     ·分子标记分析第23-24页
     ·QTL检测第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46页
   ·以9311为遗传背景代换系的分析第24-35页
     ·亲本及代换系群体在不同处理下的平均表现第24-26页
     ·代换系表型变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第26-27页
     ·相对性状系数(或指数)的大小第27-29页
     ·QTL定位第29-35页
       ·株高QTL第29-30页
       ·单株有效穗QTL第30-31页
       ·单株产量QTL第31-32页
       ·相对性状QTL第32-35页
   ·以珍汕97为遗传背景代换系的分析第35-46页
     ·亲本及代换系群体在不同处理下的平均表现第35-36页
     ·代换系表型变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第36-38页
     ·相对性状系数(或指数)的大小第38-40页
     ·QTL定位第40-46页
       ·株高QTL第40-41页
       ·单株有效穗QTL第41-42页
       ·单株产量QTL第42-43页
       ·相对性状QTL第43-46页
4 讨论第46-51页
   ·大田鉴定法研究作物营养耐性的可行性第46页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在QTL定位中的优势第46-47页
   ·不同处理下QTL的比较第47-48页
   ·不同遗传背景下QTL的比较第48-49页
   ·相对性状QTL的意义第49页
   ·进一步研究的思考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优良恢复系为背景的水稻导入系的遗传效应研究
下一篇:荆半夏不同品系综合性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