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7-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进展 | 第23-37页 |
·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国外及台湾地区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国内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 第27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CA研究进展 | 第32-36页 |
·简要评述 | 第36-37页 |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37-49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第37-39页 |
·土地整理 | 第37页 |
·农村居民点 | 第37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 第37-3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 | 第38-39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与整理潜力评价的关系辨析 | 第39-41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基础理论 | 第41-4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1-42页 |
·产权理论 | 第42-44页 |
·区位理论及区位整体理论 | 第44-46页 |
·聚落地理学理论 | 第46-47页 |
·生态位理论 | 第47-49页 |
第4章 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49-84页 |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 第50-54页 |
·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 第50-52页 |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特征 | 第52-53页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分析 | 第53-54页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必要性分析 | 第54页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分析 | 第54-5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 | 第55-56页 |
·新农村建设理念在农村居民整理布局调整中的体现 | 第56-57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方向决策 | 第57-58页 |
·城乡结合部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主要约束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法规政策的约束 | 第58页 |
·资金的约束 | 第58-59页 |
·规划的约束 | 第59页 |
·利益分配的约束 | 第59页 |
·配套制度建设滞后 | 第59-60页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60-6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外部驱动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内部驱动因素分析 | 第63-65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5-6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驱动力分析 | 第66-69页 |
·驱动力分析所选相关因子 | 第67-68页 |
·驱动力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第69-70页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70-82页 |
·评价单元确定 | 第70页 |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70-80页 |
·评价等级划分方法 | 第80-82页 |
·评价分析框架 | 第82-84页 |
第5章 基于生态位矢量CA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 第84-95页 |
·矢量CA定义 | 第84-85页 |
·生态位矢量CA定义 | 第85-88页 |
·农村居民点元胞"生态位"及元胞生态位适宜度定义 | 第86-87页 |
·"生态位"CA的转换规则 | 第87-8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形成农用地转换规则选定 | 第88-90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形成农用地影响因素选择 | 第8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形成农用地转换规则 | 第88-90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形成城市用地转换规则 | 第90-9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形成城市用地影响因素选择 | 第90-91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向城市用地转换规则选定 | 第91-9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原地改造转换规则 | 第92-94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原地改造影响因素选择 | 第92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原地改造转换规则选定 | 第92-94页 |
·统筹各业用地需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转换规则 | 第94-95页 |
第6章 基于生态位矢量CA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软件编程介绍 | 第95-106页 |
·NVCA—RRSES整体设计 | 第95-100页 |
·目标分析 | 第95-96页 |
·数据分析 | 第96页 |
·业务功能分析 | 第96-98页 |
·开发平台分析 | 第98-100页 |
·运行环境分析 | 第100页 |
·NVCA—RRSES的实现 | 第100-106页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100-101页 |
·系统开发技术 | 第101-106页 |
第7章 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区域的实证 | 第106-128页 |
·区域概况 | 第106-109页 |
·自然条件状况 | 第106-107页 |
·农村经济现状 | 第107-109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 第109-111页 |
·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 第109页 |
·人均占地严重超标,建筑容积率低 | 第109-110页 |
·建筑杂乱,居住环境恶劣 | 第110页 |
·"空心村"现象普遍 | 第110-111页 |
·生产与生活双重性明显,不利于居民点用地的功能分区 | 第111页 |
·村庄整理任务艰巨,短时间内难有明显的效果 | 第111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111-117页 |
·因素因子选择 | 第111-112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12-11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基于生态位矢量CA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 | 第117-128页 |
·连云港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形成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117-119页 |
·连云港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形成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119-122页 |
·连云港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原地改造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122-124页 |
·统筹各业用地需求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 | 第124-128页 |
第8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128-131页 |
·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主要不足之处 | 第129页 |
·评价结果应用方法 | 第129-130页 |
·研究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