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亲告罪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亲告罪概念分析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各国立法概述 | 第15-18页 |
第三节 亲告罪的类型 | 第18-21页 |
一、本质亲告罪与非本质亲告罪 | 第19页 |
二、纯正亲告罪与不纯正亲告罪 | 第19页 |
三、绝对亲告罪与相对亲告罪 | 第19-20页 |
四、自诉型亲告罪与公诉型亲告罪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亲告罪的价值分析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和谐与无讼 | 第22-28页 |
一、和谐—一个恒久的精神“乌托邦” | 第22-23页 |
二、无讼 | 第23-25页 |
三、亲告罪与和谐及无讼的暗合 | 第25-28页 |
第二节 谦抑与不得已 | 第28-35页 |
一、谦抑之辨 | 第28-29页 |
二、不得已之析 | 第29-31页 |
三、谦抑与不得已之关系论证 | 第31-33页 |
四、亲告罪之不得已论证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亲告罪的范围界定 | 第35-48页 |
第一节 亲告罪范围序说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亲告罪之界定标准 | 第36-46页 |
一、可以自己决定的基本人权与亲告罪范围之界定 | 第37-42页 |
二、侵害可以自己决定的基本人权的行为之社会恐慌性与亲告罪范围之界定 | 第42-43页 |
三、被害人视角与亲告罪范围之界定 | 第43-46页 |
第三节 对我国亲告罪范围的重新界定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告诉才处理的定位 | 第48-55页 |
第一节 实体与程序之辨 | 第48-51页 |
第二节 告诉才处理之理论归属 | 第51-55页 |
一、各方观点综述 | 第52页 |
二、告诉才处理在程序法中的理论归属 | 第52-53页 |
三、告诉才处理在实体法中的理论归属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