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9页 |
英文摘要 | 第19-22页 |
1 绪论 | 第22-37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国内外农业增长方式研究状况综述 | 第23-33页 |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理论研究状况综述 | 第23-26页 |
·国内农业增长方式理论研究状况综述 | 第26-32页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32-3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第33-3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本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 第35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2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概述 | 第37-52页 |
·农业增长方式的内涵和类型 | 第37-39页 |
·农业增长方式的内涵 | 第37-38页 |
·农业增长方式的类型 | 第38-39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概念、条件和路径选择 | 第39-41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概念 | 第39-40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 | 第40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特点 | 第40-41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科技进步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 第41-42页 |
·制度创新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 第42页 |
·政府支持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 第42-43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3-44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 第43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 第43-44页 |
·研究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 第44-52页 |
·农业经济理论 | 第44-46页 |
·经济增长理论 | 第46-47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47-49页 |
·新制度经济理论 | 第49-52页 |
3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第52-66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6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52-53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6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方法 | 第56-61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56-57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数值的标准化 | 第57-58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测算模型 | 第58-59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阶段的评判标准 | 第59-61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分值测算及基本判断 | 第61-66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分值测算 | 第61-64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综合分值测算结果的基本评价及历史阶段划分 | 第64-66页 |
4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历程 | 第66-90页 |
·典型粗放型阶段前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66-72页 |
·战后恢复时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66页 |
·“一五”时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66-68页 |
·“二五”及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68-69页 |
·“文化大革命”和恢复整顿时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69-70页 |
·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的形成原因 | 第70-72页 |
·典型粗放型阶段后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72-79页 |
·农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72-75页 |
·农业徘徊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时期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75-77页 |
·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之初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77-79页 |
·粗放——集约过渡型阶段的农业增长方式 | 第79-83页 |
·农业投入产出的变动 | 第79-81页 |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 第81-82页 |
·农业市场化程度 | 第82-83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83-90页 |
·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 | 第83-84页 |
·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总体落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84-86页 |
·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86-88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其他原因 | 第88-90页 |
5 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 | 第90-105页 |
·早期工业化国家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 第90-96页 |
·英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90-91页 |
·美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91-94页 |
·日本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94-96页 |
·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 第96-101页 |
·韩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96-99页 |
·台湾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99-101页 |
·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 | 第101-105页 |
·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 第101-102页 |
·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重视教育和科研 | 第102-103页 |
·积极推进土地改革,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 | 第103-105页 |
6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趋势和目标 | 第105-116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背景和基本趋势 | 第105-107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殊背景 | 第105-106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趋势 | 第106-107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目标提出的基本原则 | 第107-108页 |
·实事求是原则 | 第107页 |
·战略性原则 | 第107-108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108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目标的提出及依据 | 第108-114页 |
·“十一五”时期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选择及依据 | 第108-111页 |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远期目标的提出及依据 | 第111-114页 |
·实现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目标的前提条件及对策框架 | 第114-116页 |
7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科技支撑和投资保障 | 第116-129页 |
·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 | 第116-117页 |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科技进步 | 第116页 |
·农业技术进步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中的作用 | 第116-117页 |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所需的农业技术 | 第117-119页 |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17-118页 |
·中国农业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 | 第118-119页 |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第119-122页 |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体系的组织建设 | 第119-121页 |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第121-122页 |
·健全农业投资保障机制 | 第122-129页 |
·农业投资来源结构的现存问题及优化措施 | 第122-125页 |
·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优化农业投资方向 | 第125-129页 |
8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创新和政府支持 | 第129-149页 |
·市场经济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前提 | 第129-135页 |
·保障农民权利,使农户成为市场主体 | 第129-130页 |
·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 | 第130-131页 |
·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 第131页 |
·落实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 第131-133页 |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 第133-135页 |
·政府发展战略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 第135-141页 |
·调整工业化战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 第135-138页 |
·城市化战略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第141-145页 |
·统筹规划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42-143页 |
·农业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完善 | 第143-144页 |
·推进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 第144-145页 |
·开放条件下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 第145-149页 |
·开放条件加剧了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 | 第145-146页 |
·中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国内支持 | 第146-149页 |
9 结论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