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原因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页 |
| 三、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综述 | 第13-32页 |
|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13-16页 |
| (一) 社会背景 | 第13-15页 |
| (二) 理论源流: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 | 第15-16页 |
|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 | 第16-18页 |
| (一) 心理学源流: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 第16页 |
| (二)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 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18-30页 |
| (一) 道德认知发展的各阶段 | 第18-24页 |
| (二)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观点 | 第24-30页 |
| 四、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 第30-32页 |
| (一)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 | 第30-31页 |
| (二)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开拓了道德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 第31页 |
| (三)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道德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对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 第32-37页 |
| 一、对我国德育理论的反思 | 第32-33页 |
| 二、对我国德育现状的反思 | 第33-37页 |
| (一) 德育目标定位的偏移 | 第33页 |
| (二) 德育内容的泛化 | 第33-35页 |
| (三) 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困惑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改革的启示 | 第37-47页 |
| 一、遵循道德发展规律促进道德发展 | 第37-39页 |
| 二、对新的德育模式的探讨 | 第39-44页 |
| (一) 强调德育主体性,引导自主选择 | 第39-41页 |
| (二) 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可借鉴的方式 | 第41-44页 |
| 三、走向生活的德育 | 第44-47页 |
| (一) 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 第45页 |
| (二) 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 第45-46页 |
| (三) 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后记 | 第50-51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