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政党转变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与水平 | 第8-1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孙中山对革命党与政党的界定 | 第12-21页 |
·政党的起源 | 第12-15页 |
·西方政党的形成 | 第12-13页 |
·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党”观 | 第13-15页 |
·孙中山对革命党与政党的界定 | 第15-18页 |
·孙中山对革命党的诠释 | 第15-16页 |
·孙中山对政党的诠释 | 第16-18页 |
·对孙中山的政党观分析 | 第18-21页 |
·当代学者对政党的界定与分类 | 第18-19页 |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来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孙中山实行政党转变的历史背景与动因 | 第21-36页 |
·孙中山改组政党的历史背景 | 第21-26页 |
·孙中山历次改组政党的概况 | 第21-22页 |
·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历史背景 | 第22-23页 |
·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的历史背景 | 第23-24页 |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背景 | 第24-25页 |
·重组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背景 | 第25-26页 |
·孙中山实行政党转变的历史动因 | 第26-36页 |
·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动因 | 第26-28页 |
·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的动因 | 第28-30页 |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的动因 | 第30-33页 |
·中国国民党再次改组的动因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孙中山的政党转变思想的内容 | 第36-50页 |
·中国同盟会向国民党转变的思想 | 第36-40页 |
·党纲的变化:“三民主义”变为“一民主义” | 第36-37页 |
·党的活动方式变化:秘密方式转为公开方式 | 第37-38页 |
·阐述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制 | 第38-39页 |
·提出“党德”思想 | 第39-40页 |
·国民党向中华革命党转变的思想 | 第40-42页 |
·党纲的变化:“一民主义”变为“二民主义” | 第40页 |
·党的活动方式变化:公开方式转为秘密方式 | 第40-41页 |
·提出“以党治国”思想 | 第41页 |
·重视党员素质问题 | 第41-42页 |
·中华革命党向中国国民党转变的思想 | 第42-46页 |
·党纲的变化:“二民主义”再变为“三民主义” | 第42-43页 |
·党的活动方式变化:秘密方式转为公开方式 | 第43-44页 |
·提出党的“人治”思想 | 第44-45页 |
·从个人宣传到有组织的宣传 | 第45-46页 |
·中国国民党重组的思想 | 第46-50页 |
·党纲的变化:“旧三民主义”转变为“新三民主义 | 第46页 |
·党的活动方式变化:公开方式与秘密方式相结合 | 第46-47页 |
·对党员组织属性上的规定 | 第47-48页 |
·提出“党军”思想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孙中山的政党转变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实启迪 | 第50-57页 |
·孙中山的政党转变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50-54页 |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 第50-51页 |
·在一些阶段造成了革命力量的一些无所适从 | 第51-52页 |
·不利于革命阵营内部的团结 | 第52-53页 |
·为蒋介石的一党独裁提供了理论借口 | 第53-54页 |
·孙中山的政党转变思想的现实启迪 | 第54-57页 |
·政党理论建设要保持稳定性 | 第54页 |
·政党理论建设要与时俱进 | 第54-55页 |
·政党功能要随党的任务而变化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