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循吏与酷吏 | 第10-12页 |
| 二、《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循吏列传》和《酷吏列传》 | 第12-23页 |
| (一) 司马迁之“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 第12-17页 |
| (二) 班固范晔之循吏与司马迁笔下之区别 | 第17-21页 |
| (三) 班固范晔之酷吏与司马迁笔下之区别 | 第21-23页 |
| 三、“循酷列传”所反映的史家的社会政治思想 | 第23-40页 |
| (一) 循吏、酷吏形成的原因 | 第23-28页 |
| 1. 循吏出现的原因及治政特点 | 第23-27页 |
| 2. 酷吏形成的原因 | 第27-28页 |
| (二) 史家的政治思想 | 第28-40页 |
| 1.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 第28-34页 |
| 2. 班固的政治思想 | 第34-37页 |
| 3. 范晔的政治思想 | 第37-40页 |
| 四、司马迁、班固、范晔的思想体系及“循”“酷”列传的义例 | 第40-49页 |
| (一) 从三人思想体系看“循”“酷”列传 | 第40-43页 |
| 1. 司马迁的思想体系 | 第40-41页 |
| 2. 班固的思想体系 | 第41-42页 |
| 3. 范晔的思想体系 | 第42-43页 |
| (二) 从三人著述宗旨看“循”“酷”列传 | 第43-49页 |
| 1. 司马迁的著述宗旨 | 第43-44页 |
| 2. 班固的著述宗旨 | 第44-45页 |
| 3. 范晔的著述宗旨 | 第45-47页 |
| 4. 三史“循”“酷”吏列传的义例 | 第47-49页 |
| 五、结语 | 第49-51页 |
| 六、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七、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