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二、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三、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第8-9页 |
| 四、引言 | 第9-19页 |
| 1 概述 | 第9-10页 |
| 2 IBDV的病原学特性 | 第10-11页 |
| ·病毒学分类与结构特性 | 第10页 |
| ·理化特性 | 第10-11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 3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IBDV基因组结构 | 第11-13页 |
| ·VP2病毒蛋白及其功能 | 第13-14页 |
| ·病毒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 | 第14-15页 |
| ·IBDV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 第15-16页 |
| 4 IBD的诊断 | 第16页 |
| 5 IBD的防制 | 第16-19页 |
| ·防制措施 | 第16-17页 |
| ·免疫疫苗 | 第17-18页 |
| ·存在问题及防制前景 | 第18-19页 |
| 五、研究内容 | 第19-43页 |
| 试验一 IBDV野毒株的分离鉴定 | 第19-2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 ·实验用鸡胚 | 第19页 |
| ·实验用鸡 | 第19页 |
| ·IBD的标准抗原和阳性血清 | 第19页 |
| ·病料 | 第19页 |
| ·病毒分离 | 第19页 |
| ·病料处理 | 第19页 |
| ·病毒纯化 | 第19页 |
| ·Sdbz-0610株的鉴定 | 第19-20页 |
| ·琼脂扩散试验 | 第19-20页 |
| ·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测定 | 第20页 |
| ·IBDV Sdbz-0610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20页 |
| 2 结果 | 第20-21页 |
| ·发病鸡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 | 第20页 |
| ·病毒鉴定结果 | 第20-21页 |
| ·琼扩试验结果 | 第20页 |
| ·鸡胚半数致死量(ELD_(50))测定结果 | 第20-21页 |
| ·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21页 |
| 3 讨论 | 第21-23页 |
| 试验二 IBDV Sdbz0610 VP2基因高变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3-41页 |
| 1 材料 | 第23-24页 |
| ·试剂 | 第23页 |
| ·菌种 | 第23页 |
| ·病毒 | 第23页 |
| ·溶液配制 | 第23-24页 |
| ·DEPC-H_2O | 第23页 |
| ·100mg/mL氨苄青霉素 | 第23页 |
| ·LB培养液(基) | 第23页 |
| ·SOB培养基 | 第23-24页 |
| ·SOC培养基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30页 |
| ·野毒株原代毒核酸RNA的提取 | 第24页 |
| ·VP2高变区的扩增 | 第24-26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4-25页 |
| ·RT-PCR | 第25页 |
| ·进一步PCR | 第25页 |
| ·PCR扩增鉴定 | 第25-26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6页 |
| ·VP2高变区的克隆与鉴定 | 第26-28页 |
| ·PCR产物与pMD18-T vector的连接 | 第26-27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27-28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28-30页 |
| ·SDS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 | 第28-29页 |
| ·重组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 第29-30页 |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30页 |
| ·阳性质粒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30页 |
| 3 结果 | 第30-39页 |
| ·RT-PCR结果 | 第30-31页 |
|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第31-39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1页 |
| ·序列分析 | 第31-39页 |
| 4 讨论 | 第39-41页 |
| 试验三 疫苗B87对IBDV Sdbz-0610攻毒的免疫保护试验 | 第41-4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页 |
| ·材料 | 第41页 |
| ·IBD疫苗 | 第41页 |
| ·试验用鸡 | 第41页 |
| ·攻毒毒株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页 |
| ·免疫 | 第41页 |
| ·攻毒 | 第41页 |
| 2 结果 | 第41-42页 |
| 3 讨论 | 第42-43页 |
| 六、结论 | 第43-44页 |
| 七、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 八、致谢 | 第51-52页 |
| 九、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