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矿床水文地质学论文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13页
   ·选题背景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岩石受拉破裂过程及其导水性研究第13-26页
   ·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 简介第13-15页
     ·RFPA 的基本理论思想第13-14页
     ·模拟岩石破裂过程的实现第14-15页
   ·硬岩受拉破裂过程及其导水性研究第15-20页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第15-16页
     ·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第16-17页
     ·拉伸破裂过程及其应力场分布第17-20页
     ·拉伸破裂过程中的导水性分析第20页
   ·软岩受拉破裂过程及其导水性研究第20-22页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第20-21页
     ·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第21-22页
     ·拉伸破裂过程及其应力场分布第22页
     ·拉伸破裂过程中的导水性分析第22页
   ·两种试件受拉破裂过程及导水性对比分析第22页
   ·采动覆岩的破坏类型第22-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采动覆岩载荷的动态传递过程研究第26-37页
   ·拉格朗日有限差分原理及FLAC 简介第26-27页
     ·拉格朗日有限差分原理第26页
     ·FLAC 简介第26-27页
   ·模型的建立第27-28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28-30页
   ·载荷的传递过程研究第30-31页
   ·载荷的计算方法第31-33页
   ·实例应用第33-36页
     ·大柳塔煤矿1203 工作面初次来压实测第33-34页
     ·静载和动载计算初次来压步距的比较第34-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4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研究第37-52页
   ·预计方法研究第37-45页
     ·关键层的判定第37-40页
     ·关键层的极限跨距分析第40-41页
     ·软岩受力弯曲的水平变形分析第41-43页
     ·岩层下部自由空间计算第43-44页
     ·岩层破断与其下部自由空间高度的关系第44页
     ·判断方法第44-45页
   ·预计方法的可靠性验证第45-51页
     ·工作面地质概况第45-46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第46-50页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5 神东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第52-70页
   ·矿区地质特征第52-55页
     ·矿区地形地质概况第52-53页
     ·水文地质特征第53页
     ·工程地质特征第53-54页
     ·矿区岩石力学性质第54-55页
   ·矿区覆岩工程地质条件分类第55-59页
     ·覆岩破坏与矿井充水关系第55-57页
     ·工程地质条件分类第57-59页
   ·导水裂隙带发育过程分析第59-69页
     ·基岩厚度小于20m 工程地质类型第59-61页
     ·基岩厚度20~60m 工程地质类型第61-63页
     ·基岩厚度大于60m 工程地质类型第63-68页
     ·覆岩破断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6 结论第70-72页
   ·结论第70-71页
   ·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Z31镁合金往复挤压成形热力耦合模拟研究
下一篇:负热膨胀材料ZrW2O8、ZrV2O7及其与金属Cu、Al的复合技术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