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8页 |
一、鄂尔多斯西缘构造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盆地西缘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及 | 第12-13页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手段 | 第14-15页 |
五、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5-16页 |
六、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6-18页 |
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贺兰山地区地质概况 | 第18-32页 |
第一节、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2页 |
一、大地构造位置 | 第18页 |
二、区域地层 | 第18-22页 |
第二节、贺兰山地区地质格局及地层组成 | 第22-28页 |
一、贺兰山构造带的分段概况 | 第22-23页 |
二、贺兰山地区地层概况 | 第23-25页 |
三、贺兰山构造带分段特征 | 第25-28页 |
第三节、贺兰山中段边界断裂及构造格局 | 第28-32页 |
一、贺兰山中段边界断裂 | 第28-29页 |
二、贺兰山中段地质格局 | 第29-32页 |
第二章、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研究几个关键问题 | 第32-46页 |
第一节、关于地块西部前陆盆地问题的分析 | 第32-34页 |
第二节、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推覆模式是否存在 | 第34-36页 |
第三节、横向构造带的存在 | 第36-38页 |
第四节、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的南北分段特征 | 第38-40页 |
第五节、南北向运动的存在 | 第40-45页 |
第六节、总结及结论 | 第45-46页 |
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域构造背景 | 第45页 |
二、综合分析和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46-58页 |
第一节、贺兰山地区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分布概况 | 第47页 |
第二节、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50页 |
一、汝箕沟玄武岩的分布位置及结构构造 | 第47-48页 |
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50页 |
三、汝箕沟玄武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 | 第50页 |
第三节、汝箕沟玄武岩形成时代分析 | 第50-54页 |
一、对汝箕沟玄武岩形成时代认识概述 | 第50-51页 |
二、汝箕沟玄武岩裂变径迹测试 | 第51-52页 |
三、汝箕沟玄武岩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 | 第52-53页 |
四、玄武岩的形成时代—晚三叠到中侏罗世 | 第53-54页 |
第四节、汝箕沟玄武岩的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分析 | 第54-57页 |
第五节、汝箕沟玄武岩所提供的大地构造信息 | 第57-58页 |
第四章、小松山滑覆构造的确定及贺兰山西部的构造反转 | 第58-68页 |
第一节、小松山滑覆构造的确定 | 第59-62页 |
一、小松山断裂原始面貌的分析论证 | 第59页 |
二、小松山断层原始状态为滑覆构造 | 第59-61页 |
三、小松山地区中侏罗统的顺层剪切特征 | 第61-62页 |
第二节、贺兰山西部地区的中生代后期的构造反转 | 第62-64页 |
一、小松山断裂提供的地质信息总结 | 第62页 |
二、小松山地区裂变径迹资料分析 | 第62-64页 |
第三节、对小松山滑覆构造分析的结论 | 第64-68页 |
第五章、汝箕沟中生代沉积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对比 | 第68-76页 |
第一节、汝箕沟地区中生代沉积概述 | 第68页 |
第二节、汝箕沟中生代沉积与鄂尔多斯的对比 | 第68-69页 |
第三节、三叠纪沉积特征 | 第69-71页 |
第四节、侏罗纪沉积特征 | 第71-72页 |
第五节、物源和古水流分析 | 第72-73页 |
第六节、中生代时期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不是隆起 | 第73-74页 |
第七节、综合分析及结论 | 第74-76页 |
第六章、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及演化 | 第76-85页 |
第一节、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 | 第76-77页 |
第二节、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 第77-83页 |
一、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残延克拉通盆地边缘裂陷阶段 | 第77-81页 |
二、晚侏罗世:构造反转和抬升隆起阶段 | 第81-82页 |
三、早白垩:区域沉降、广泛沉积阶段 | 第82-83页 |
第三节、鄂尔多斯晚三叠原型盆地的中生代后期改造 | 第83-85页 |
第七章、贺兰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85-92页 |
一、银川地堑特征 | 第86-87页 |
二、关于银川盆地的演化 | 第87-89页 |
三、贺兰山的强烈隆升和差异剥蚀改造 | 第89页 |
四、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T_3,J_(1+2),K盆地周缘的改造 | 第89页 |
五、鄂尔多斯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应力背景 | 第89-92页 |
结束语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