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引论 | 第15-26页 |
一、研究什么 | 第15-17页 |
二、为什么研究 | 第17-1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一)考试社会学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二)考试学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三)科举学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四)高考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四、如何研究 | 第23-26页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3-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一章 考试历程述论 | 第26-55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考试 | 第26-31页 |
第二节 察举制的演进 | 第31-36页 |
第三节 科举制的盛衰 | 第36-50页 |
第四节 考试流变 | 第50-55页 |
第二章 考试的社会功能 | 第55-99页 |
第一节 教育功能 | 第55-65页 |
第二节 文化功能 | 第65-72页 |
第三节 政治功能 | 第72-86页 |
第四节 经济功能 | 第86-99页 |
第三章 科举:古代中国之社会重心 | 第99-163页 |
第一节 科举对制度文明的贡献 | 第99-108页 |
第二节 科举社会之形成 | 第108-133页 |
第三节 科举终结——不易评断的历史事件 | 第133-163页 |
第四章 科举与社会流动——基于清代朱卷作者之家世分析 | 第163-200页 |
第一节 已有研究综论 | 第163-180页 |
第二节 《清代朱卷集成》之研究 | 第180-186页 |
第三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186-200页 |
第五章 高考:现代中国社会矛盾之聚焦 | 第200-246页 |
第一节 高考制度的建立——现代教育考试之创举 | 第200-208页 |
第二节 高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 第208-218页 |
第三节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 第218-228页 |
第四节 高考改革的“两难”——以录取制度为例 | 第228-239页 |
第五节 高考与社会流动——以厦门大学为个案 | 第239-246页 |
第六章 “举国大考”的命运走向 | 第246-281页 |
第一节 高考的统独存废之争 | 第246-259页 |
第二节 矛盾聚焦的背后:高考是否“替人受过” | 第259-277页 |
第三节 “中庸之道”: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 第277-281页 |
第七章 基于公平的考试社会 | 第281-334页 |
第一节 何谓公平 | 第281-286页 |
第二节 公平·考试·平等 | 第286-298页 |
第三节 考试变革的公平动机 | 第298-315页 |
第四节 考试社会:当考试成为一种“基因” | 第315-334页 |
结语:考试的自我回归——兼对本研究之检讨 | 第334-3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38-352页 |
后记:学问与人生 | 第352-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