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 ·Fruin 的研究 | 第10页 |
| ·Zupan 和Pushkarer 的研究 | 第10-11页 |
| ·HCM(2000)的研究 | 第11-12页 |
| ·Tananboriboon 和Guyano 的研究 | 第12页 |
| ·我国交通工程手册 | 第12-13页 |
| ·黎韦利的研究 | 第13页 |
|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范围和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人行道服务水平 | 第18-31页 |
| ·行人与步行特性 | 第18-23页 |
| ·步行运动特征 | 第18-19页 |
| ·步行速度与步幅 | 第19页 |
| ·行人交通心理 | 第19-21页 |
| ·步行空间需求 | 第21-23页 |
| ·服务水平分析 | 第23-25页 |
| ·服务水平的定义 | 第23页 |
| ·服务水平分析 | 第23-25页 |
| ·服务水平等级 | 第25页 |
| ·评价方法和指标 | 第25-31页 |
| ·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 ·评价指标 | 第27-31页 |
| 3 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1-36页 |
| ·模糊数学简介 | 第31页 |
| ·经典集合与模糊集合 | 第31-34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4-36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6-40页 |
| 4 评价模型 | 第40-50页 |
| ·指标权重 | 第40-44页 |
| ·层次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 ·指标重要度分析 | 第41-42页 |
| ·评价指标权重 | 第42-44页 |
| ·隶属函数 | 第44-46页 |
| ·评价集 | 第44-45页 |
| ·隶属函数 | 第45-46页 |
| ·模糊等级模型 | 第46-47页 |
| ·综合指数模型 | 第47-49页 |
| ·非模糊化处理 | 第47-49页 |
| ·综合指数 | 第49页 |
| ·总结 | 第49-50页 |
| 5 评价实例 | 第50-53页 |
| ·实例调查 | 第50-51页 |
| ·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6 结论 | 第53-55页 |
|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53-54页 |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 附录2:人行道服务水平满意度调查表样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