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环境侵权公共赔偿制度的界定 | 第9-18页 |
(一) 环境侵权公共赔偿的涵义 | 第9-11页 |
(二) 公共赔偿与民事赔偿、国家赔偿的区别 | 第11-18页 |
二、环境侵权公共赔偿制度的思想基础 | 第18-29页 |
(一) “第三部门”的兴起 | 第18-20页 |
(二) 社会法的产生 | 第20-24页 |
(三) 环境侵权救济走向社会法是世界性趋势 | 第24-27页 |
(四)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适用社会法的合理性 | 第27-29页 |
三、环境侵权公共赔偿制度的价值基础 | 第29-35页 |
(一) 解决了侵权原因行为合法性与个体环境权益受损的矛盾 | 第29-30页 |
(二)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社会公平的统一 | 第30-32页 |
(三) 促进了人际与代际之间利益的动态平衡 | 第32-33页 |
(四) 协调了社会集体发展权与受害人个体生存权的矛盾 | 第33-35页 |
四、建立我国环境侵权公共赔偿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5-40页 |
(一) 公共赔偿支付中心的设立 | 第35-36页 |
(二) 公共赔偿的申请 | 第36-38页 |
(三) 公共赔偿的支付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48-51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