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及鉴别方法的研究 | 第14-27页 |
| ·国内外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及分析 | 第14-17页 |
| ·国外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及分析 | 第14-16页 |
| ·国内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及分析 | 第16-17页 |
| ·确定事故多发点(段)定义的研究 | 第17-19页 |
| ·确定定义应考虑的因素 | 第17-18页 |
| ·事故多发点(段)的新定义 | 第18-19页 |
| ·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 第19-22页 |
| ·运行车速—事故率系数—绝对事故次数法的提出及分析 | 第22-2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2页 |
| ·运行车速、速度梯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第22-23页 |
| ·事故率系数法 | 第23页 |
| ·运行车速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 ·事故率系数的计算 | 第25-26页 |
| ·鉴别结果的修正 | 第26页 |
| ·适用性分析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运行车速—事故率系数—绝对事故次数法在320 国道隆回至洞口段的应用 | 第27-31页 |
| ·数据收集 | 第27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 ·计算 | 第28-29页 |
| ·交通事故发生位置及分类统计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成因及对策 | 第31-47页 |
| ·重视道路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1-34页 |
| ·路线方面的安全对策 | 第34-38页 |
| ·路线方面的安全分析 | 第34页 |
| ·路线方面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第34-38页 |
| ·路面的安全对策 | 第38-39页 |
| ·路面的安全分析 | 第38页 |
| ·路面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第38-39页 |
| ·平面交叉口的安全对策 | 第39-41页 |
| ·平面交叉口的安全分析 | 第39-40页 |
| ·平面交叉口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第40-41页 |
| ·穿村镇路段的安全对策 | 第41-42页 |
| ·穿村镇路段的安全分析 | 第41页 |
| ·穿村镇路段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第41-42页 |
| ·道路标志的安全对策 | 第42-43页 |
| ·道路标志的安全分析 | 第42页 |
| ·交通标志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第42-43页 |
| ·道路景观的安全对策 | 第43-45页 |
| ·道路景观的安全分析 | 第43页 |
| ·道路景观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第43-45页 |
| ·气象灾害的安全对策 | 第45-47页 |
| ·气象灾害的安全分析 | 第45页 |
| ·气象灾害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事故多发点(段)的防治 | 第47-54页 |
| ·事故多发点(段)的预防 | 第47-48页 |
| ·事故多发点(段)治理的基本内容 | 第48-49页 |
| ·事故多发点(段)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 ·事故多发点(段)整治的一般步骤 | 第50页 |
| ·事故多发点(段)整治实例分析 | 第50-54页 |
|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 第54-56页 |
| ·成果 | 第54-55页 |
| ·进一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