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 ·亚栖热菌概述 | 第13-27页 |
| ·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 | 第13-14页 |
| ·亚栖热菌亚栖热菌的地理分布及分类 | 第14-15页 |
| ·Meiothermus属菌群的形态结构及代谢特征 | 第15-16页 |
| ·亚栖热菌生理生化特性 | 第16-20页 |
| ·亚栖热菌典型菌株特征 | 第20-27页 |
| ·红色亚栖热菌典型菌株21~T | 第21-24页 |
| ·赛尔瓦亚栖热菌典型菌株Ⅵ-R2~T | 第24-27页 |
| ·高温噬菌体 | 第27-30页 |
| ·Meiothermus属细菌的噬菌体MMP17 | 第30-3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 第一章 洱源热泉亚栖热菌分离及鉴定 | 第36-5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6-42页 |
| ·样品采集 | 第36页 |
| ·培养基 | 第36-37页 |
| ·亚栖热菌分离及菌种保存 | 第37页 |
| ·亚栖热菌形态观察 | 第37页 |
| ·亚栖热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第37-41页 |
| ·亚栖热菌基因组提取、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 第41-42页 |
| ·结果 | 第42-57页 |
| ·洱源亚栖热菌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 ·亚栖热菌的分离纯化 | 第43页 |
| ·亚栖热菌菌株细胞形态 | 第43-48页 |
| ·亚栖热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 ·亚栖热菌菌株16S rRNA基因测定 | 第49-53页 |
| ·TG2 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49-50页 |
| ·tgx4 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50-51页 |
| ·tgx6 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51-52页 |
| ·TG17 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52-53页 |
| ·洱源亚栖热菌多样性 | 第53-57页 |
| ·讨论 | 第57-58页 |
| 第二章 亚栖热菌噬菌体分离及部分鉴定 | 第58-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2页 |
| ·菌株 | 第58页 |
| ·样品的富集培养 | 第58页 |
| ·噬菌体分离及纯化 | 第58页 |
| ·噬菌体储液制备及保存 | 第58-59页 |
|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 第59页 |
| ·噬菌体吸附率和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59-60页 |
| ·物理及化学因素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 第61页 |
| ·噬菌体颗粒纯化及蛋白组成分析 | 第61-62页 |
| ·噬菌体的DNA提取 | 第62页 |
| ·噬菌体DNA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62页 |
| ·实验结果 | 第62-82页 |
|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第62-63页 |
| ·噬菌体电镜形态 | 第63页 |
| ·MMP2(Meiothermus Myoviridae phage2) | 第63-71页 |
| ·MP4(Meiothermus Phage 4) | 第71-76页 |
| ·MP6(Meiothermus Phage 6) | 第76-82页 |
| ·三株亚栖热菌噬菌体MMP2、MP4和MP6比较 | 第82页 |
| ·讨论 | 第82-83页 |
| 第三章 总结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
| 附录B 试验常用试剂及其配制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