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背景技术 | 第16-35页 |
·信息家电网络通信 | 第16-27页 |
·概述 | 第16页 |
·家庭网络中间件 | 第16-21页 |
·OSGi服务平台 | 第21-26页 |
·信息家电网络通信的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IMP技术 | 第27-33页 |
·概述 | 第27页 |
·IMP技术的特性 | 第27-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于IMP技术的信息家电网络通信模型的设计 | 第35-56页 |
·模型的提出 | 第35页 |
·可行性与优势 | 第35-37页 |
·设计目标 | 第37页 |
·整体框架设计 | 第37-39页 |
·实体设计 | 第39-43页 |
·IMP Bundle | 第39-40页 |
·Admin Bundle | 第40-41页 |
·Device | 第41-42页 |
·Device Bundle | 第42-43页 |
·流程设计 | 第43-53页 |
·使用IMP服务 | 第44页 |
·获取环境信息 | 第44-45页 |
·信息家电初始化 | 第45-48页 |
·使用信息家电服务 | 第48-52页 |
·信息家电不可用 | 第52页 |
·信息家电恢复使用 | 第52-53页 |
·基于IMP技术的信息家电网络通信模型的特点与优势 | 第53-54页 |
·IMPP无关 | 第53页 |
·多媒体传输 | 第53-54页 |
·内网穿越 | 第54页 |
·通用通信平台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基于IMP技术的信息家电网络通信模型的实现 | 第56-76页 |
·软硬件平台 | 第56-57页 |
·开发语言 | 第57-58页 |
·OSGI FRAMEWORK | 第58-60页 |
·BUNDLE与SERVICE | 第60-63页 |
·Bundle | 第60-61页 |
·Service注册 | 第61-62页 |
·Service使用 | 第62-63页 |
·IMP BUNDLE | 第63-65页 |
·ADMIN BUNDLE | 第65-67页 |
·报文定义 | 第67-68页 |
·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68-70页 |
·联系人问题 | 第68-69页 |
·服务器地址与服务器认证问题 | 第69-70页 |
·重名问题 | 第70页 |
·模型测试 | 第70-74页 |
·测试环境 | 第71页 |
·测试内容 | 第71-73页 |
·测试举例 | 第73-74页 |
·测试结果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基于IMP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 | 第76-84页 |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 第76页 |
·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 第76-78页 |
·系统模型 | 第77页 |
·典型应用 | 第77-78页 |
·智能家居系统实现 | 第78-81页 |
·系统框架 | 第78-79页 |
·Device | 第79-80页 |
·Device Bundle | 第80-81页 |
·运行结果 | 第81-82页 |
·优势与特点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总结 | 第84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84-85页 |
·有待于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