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导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 第13-25页 |
·企业社会责任时代的开启:20世纪50年代 | 第13-14页 |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延伸:20世纪60年代 | 第14-15页 |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散:20世纪70年代 | 第15-18页 |
·20世纪80年代:较少的定义、更多的研究和衍生理论 | 第18-20页 |
·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让位于衍生理论 | 第20-22页 |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 第22-25页 |
3 企业社会表现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39页 |
·企业社会表现的内涵 | 第25-26页 |
·企业社会表现的理论模型 | 第26-32页 |
·Carroll的三维概念模型 | 第26-29页 |
·Wartick和Cochran的拓展模型 | 第29-30页 |
·Wood对企业社会表现模型的重构 | 第30-32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2-39页 |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 | 第32-33页 |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第33-35页 |
·利益相关者管理 | 第35-39页 |
4 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39-53页 |
·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财务效应的研究 | 第39-40页 |
·对企业社会表现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40-44页 |
·早期的研究 | 第41页 |
·研究的发展 | 第41-44页 |
·利益相关者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44-46页 |
·员工 | 第44页 |
·环境 | 第44-45页 |
·多样性 | 第45页 |
·消费者 | 第45页 |
·社区 | 第45-46页 |
·新关系模型的提出 | 第46-51页 |
·模型的提出 | 第46-48页 |
·相关研究 | 第48-51页 |
·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51-53页 |
5 研究模型设计和实证研究设计 | 第53-59页 |
·研究模型设计 | 第53-56页 |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4-56页 |
·研究假设 | 第56-57页 |
·问卷调查设计 | 第57页 |
·样本选取 | 第57页 |
·问卷的发放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6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85页 |
·统计描述 | 第59-61页 |
·样本构成 | 第59-60页 |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对企业社会责任基本概念的认知 | 第61页 |
·因子分析 | 第61-69页 |
·企业社会表现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62-66页 |
·企业战略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66-67页 |
·企业绩效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67-69页 |
·方差分析 | 第69-78页 |
·企业社会表现的方差分析 | 第69-75页 |
·企业绩效的方差分析 | 第75-78页 |
·相关分析 | 第78-81页 |
·企业社会表现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分析 | 第78-80页 |
·企业战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分析 | 第80页 |
·企业社会表现与企业战略的相关分析 | 第80-81页 |
·企业社会表现与企业绩效的偏相关分析 | 第81页 |
·回归分析 | 第81-85页 |
·企业社会表现变量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82-83页 |
·企业社会表现变量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83-85页 |
7 数据分析结果讨论 | 第85-95页 |
·因子分析结果讨论 | 第85-86页 |
·方差分析结果讨论 | 第86-88页 |
·企业规模的差异分析 | 第86-87页 |
·企业性质的差异分析 | 第87-88页 |
·相关分析结果讨论 | 第88-89页 |
·回归分析结果讨论 | 第89-90页 |
·经营绩效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组织绩效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90页 |
·结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 第90-95页 |
·研究结论 | 第90-92页 |
·实践指导意义 | 第92-95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研究总结 | 第95-9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一 | 第104-106页 |
附录二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