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问题提出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假设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延迟满足的定义 | 第10页 |
·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自我延迟满足范式(self-imposed delay SID) | 第10页 |
·外加延迟满足实验范式 | 第10-11页 |
·礼物延迟满足研究实验范式 | 第11-12页 |
·付款延迟满足实验范式 | 第12页 |
·延迟满足有关研究 | 第12-22页 |
·延迟满足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2-15页 |
·延迟满足其他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延迟满足的差异研究 | 第16-18页 |
·延迟满足的预测研究 | 第18页 |
·行为问题儿童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延迟满足研究的不足 | 第20-22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2-32页 |
·研究对象和工具 | 第22-25页 |
·研究对象选取 | 第22-25页 |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延迟满足能力的实验室观察 | 第25-27页 |
·预实验 | 第25页 |
·正式实验 | 第25-26页 |
·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研究结果数据处理 | 第27-32页 |
4. 分析和讨论 | 第32-41页 |
·儿童的划分 | 第32-36页 |
·正常儿童心理发展 | 第32-34页 |
·行为问题儿童心理发展 | 第34-36页 |
·两类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情况 | 第36-41页 |
·两类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比较 | 第36-39页 |
·延迟等待时间和延迟策略使用的相关关系 | 第39页 |
·儿童性别和延迟满足的关系 | 第39-41页 |
5. 结论 | 第41-45页 |
·本文结论 | 第41-42页 |
·教育启示 | 第42-43页 |
·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 第42页 |
·培养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能力 | 第42-43页 |
·重视儿童家庭教养范式和同伴互动情境 | 第43页 |
·对本研究的进一步反思 | 第43-44页 |
·本研究不足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