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庐山度假旅游地的形态演变与更新研究

第1章 引言第1-18页
   ·本文研究的背景第9-13页
     ·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和旅游地规划第9-10页
     ·国外相关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第10-11页
     ·规划实践的发展要求与规划对象的形态演变研究第11-12页
     ·庐山度假地的综合研究价值第12-13页
   ·研究的内容、范围与目标第13-14页
     ·关于“形态演变与更新”的认识与定位第13页
     ·关于“形态”的定义第13-14页
     ·本文研究内容与范围的确定第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为初步建立中国度假旅游地规划相关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案例第14-15页
     ·探索中国度假旅游地形态研究的相关方法第15页
     ·探讨中国的度假旅游地规划的部分理论基础第15页
   ·研究的方法与侧重第15-18页
     ·综合分析的方法第15-16页
     ·历史分析的方法第16页
     ·比较分析的方法第16页
     ·案例研究的方法第16页
     ·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16-18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第18-25页
   ·“旅游”和“度假旅游”的内涵第18-19页
   ·度假旅游地的内涵第19-20页
   ·国外度假旅游地的发展演变规律及相关研究第20页
   ·中国度假旅游地的发展背景与特殊的发展历程第20-22页
   ·国内对度假旅游地的相关研究第22-23页
   ·对庐山等地区建设活动的相关研究第23-25页
第3章 庐山概况与早期旅游活动第25-37页
   ·庐山概况第25-32页
     ·庐山的地理区位与环境第25-26页
     ·庐山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第26-27页
     ·庐山的资源特色第27-32页
   ·“三大价值”与“六大名山”第32-34页
     ·“三大价值”第32-33页
     ·“六大名山”第33-34页
   ·三大趋势与庐山文化第34-35页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与庐山地区早期旅游活动第35-37页
第4章 1978 年前庐山度假地的形态发展演变第37-58页
   ·庐山近现代度假活动的兴起与度假地的形态演变第37-50页
     ·庐山度假地形态演变的几个阶段第37-49页
     ·度假旅游活动的发展与转变第49-50页
   ·近现代庐山度假地的形态演变分析第50-53页
     ·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第50-53页
     ·用地与功能特征分析第53页
   ·近现代庐山度假地的形成与发展动因第53-58页
     ·政治环境的影响第54-55页
     ·经济因素影响第55-56页
     ·技术设施影响第56-57页
     ·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影响第57-58页
第5章 1978 年后庐山度假地的形态发展演变第58-77页
   ·庐山当代旅游活动的发展与庐山度假地的转型第58-69页
     ·旅游方式的转变——从休疗养活动到观光旅游第58-60页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蔓延第60-61页
     ·建设与管理的转变——从中心集中到四面开花第61-64页
     ·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第64-69页
   ·1978 年后庐山度假地的形态演变分析第69-70页
     ·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第69-70页
     ·用地与功能特征分析第70页
   ·1978 年后庐山度假地的发展动因第70-77页
     ·政治环境的影响第70-71页
     ·经济因素影响第71-73页
     ·技术设施影响第73-75页
     ·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影响第75-77页
第6章 庐山度假地形态发展演变规律总结第77-86页
   ·庐山度假地现状空间形态结构分析第77-80页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多层次”体系第77-79页
     ·游览线与发展轴第79页
     ·现状覆盖的主要区域第79-80页
     ·外部格局第80页
   ·庐山度假地空间拓展的几种方式第80-83页
     ·跳跃式发展第82页
     ·蔓延式发展第82-83页
     ·填充式发展第83页
   ·庐山度假地空间拓展动因总结第83-86页
     ·社会政治因素是庐山度假地发展第一影响因素第84页
     ·经济因素是直接影响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第84页
     ·文化因素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第84-85页
     ·技术设施的影响将越来越小,但有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第85-86页
第7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项目实践第86-109页
   ·项目背景与工作概况第86-87页
   ·庐山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87-89页
     ·庐山旅游的吸引力难有提高第87页
     ·庐山旅游的停留时间偏低第87-88页
     ·庐山旅游档次偏低第88页
     ·游客过于集中于中心区第88-89页
     ·游客到访时间分布不均衡第89页
   ·庐山旅游发展困境的内外因素第89-91页
     ·整体旅游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第89页
     ·来自周边新兴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与挑战第89-90页
     ·旅游产品老化,竞争力和吸引力下降第90页
     ·基础设施软硬件条件均不理想第90页
     ·多头管理,“责、权、利”不明晰第90页
     ·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生态与社会矛盾凸现第90-91页
     ·景观空间组合结构和交通体系不合理第91页
     ·旅游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第91页
   ·庐山旅游的未来预测与构想第91-93页
     ·旅游指导思想的调整第91-92页
     ·庐山旅游发展的定位与总目标第92页
     ·发展阶段与分期发展目标第92-93页
   ·规划总体思路——实现四大转变第93-99页
     ·以山上游为主向全山游的转变第93-95页
     ·以观光游为主向观光度假旅游并重的转变第95-97页
     ·以机动车为主旅游向步行旅游为主的转变第97-98页
     ·以旺季游为主向全年游的转变第98-99页
   ·总体规划中的旅游空间布局第99-109页
     ·庐山旅游的总体规划布局方案第99-104页
     ·旅游服务基地规划第104-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致谢与声明第115-116页
附录A第116-119页
附录B第119-126页
附录C第126-13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斯特拉文斯基六首室内乐作品和声研究
下一篇: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