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21页 |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11-14页 |
一、公司治理是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关注的热点 | 第11-12页 |
二、公司治理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问题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四、本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18-19页 |
五、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结构和创新 | 第19-21页 |
一、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公司治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系统 | 第21-43页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一、对国有企业的理解 | 第21-22页 |
二、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一、企业理论 | 第25-26页 |
二、制度变迁理论和转轨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三、公司治理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现代公司的治理系统构架 | 第29-31页 |
一、公司理论对现代公司所有权的探讨 | 第29-30页 |
二、公司治理系统的构成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和机制 | 第31-37页 |
一、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 | 第31-32页 |
二、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 | 第32-37页 |
第五节 公司的外部治理机构和机制 | 第37-43页 |
一、公司的外部治理机构 | 第37-40页 |
二、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借鉴 | 第43-83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 第43-54页 |
一、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 第43-45页 |
二、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原因 | 第45-46页 |
三、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 第46-49页 |
四、美国公司治理制度的重大变革 | 第49-54页 |
第二节 德日的公司治理模式 | 第54-62页 |
一、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 | 第54-59页 |
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原因 | 第59-61页 |
三、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 | 第62-66页 |
一、推动公司治理模式趋同的因素 | 第63-64页 |
二、公司治理准则的趋同 | 第64页 |
三、公司治理机制的趋同 | 第64-66页 |
第四节 俄罗斯的私有化与公司治理 | 第66-72页 |
一、俄罗斯的私有化道路 | 第66-67页 |
二、俄罗斯公司治理的特点 | 第67-71页 |
三、俄罗斯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 第71-72页 |
第五节 捷克的私有化与公司治理 | 第72-77页 |
一、捷克的私有化道路 | 第72-74页 |
二、捷克公司治理的特点 | 第74-77页 |
三、捷克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 第77页 |
第六节 转轨国家的启示 | 第77-83页 |
一、准确定位转轨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 第77-79页 |
二、选择渐进式的产权改革方式 | 第79-80页 |
三、设计适合转轨国家国情的公司治理制度 | 第80-81页 |
四、构造外部市场制度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国有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 | 第83-97页 |
第一节 产权性质与公司治理 | 第83-88页 |
一、两种不同性质的产权 | 第83-85页 |
二、产权性质与委托代理关系 | 第85-86页 |
三、产权性质与治理机制 | 第86-88页 |
四、产权性质与治理效率 | 第88页 |
第二节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第88-91页 |
一、股权结构与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 第89页 |
二、股权结构与代理权竞争 | 第89-90页 |
三、股权结构与并购机制 | 第90页 |
四、股权结构与治理效率 | 第90-91页 |
第三节 国有公司的产权改革 | 第91-97页 |
一、我国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91-92页 |
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 第92-94页 |
三、国有股减持 | 第94-97页 |
第五章 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的选择 | 第97-120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国有公司的治理 | 第97-100页 |
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关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则 | 第97-98页 |
二、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演变历程 | 第98-99页 |
三、西方国家国有公司的治理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的沿革 | 第100-106页 |
一、改革前国有企业的治理制度 | 第100-101页 |
二、放权让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制度 | 第101-102页 |
三、承包经营责任制下的治理制度 | 第102-104页 |
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进展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106-110页 |
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的建立 | 第106-107页 |
二、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 | 第107-108页 |
三、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的建议 | 第108-110页 |
第四节 国有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与共同治理 | 第110-115页 |
一、国有公司的共同治理逻辑 | 第110-111页 |
二、国有公司职工参与公司治理 | 第111-112页 |
三、银行参与国有企业的治理 | 第112-115页 |
第五节 国有企业公司形式的选择与分类治理 | 第115-120页 |
一、国有独资公司 | 第115-116页 |
二、国有控股公司 | 第116-117页 |
三、对国有企业公司形式选择的建议 | 第117-118页 |
四、国有公司的分类治理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国有公司的内部治理制度 | 第120-138页 |
第一节 董事会 | 第120-128页 |
一、国有公司董事会的设置与职权 | 第120-121页 |
二、国有公司董事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121-123页 |
三、完善国有公司董事会的建议 | 第123-128页 |
第二节 监事会 | 第128-132页 |
一、国有公司监事会的设置与职权 | 第128页 |
二、国有公司监事会存在的问题 | 第128-130页 |
三、完善国有公司监事会的建议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 第132-135页 |
一、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32-133页 |
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议 | 第133-135页 |
第四节 “新老三会”的关系 | 第135-138页 |
一、明确“新三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 | 第136页 |
二、明确“老三会”的职责 | 第136-137页 |
三、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按照有关程序“交叉进入”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国有公司的外部治理制度 | 第138-165页 |
第一节 证券市场 | 第138-149页 |
一、证券市场的现状 | 第138页 |
二、股权分置问题 | 第138-140页 |
三、证券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 | 第140-144页 |
四、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 | 第144-146页 |
五、信息披露机制 | 第146-149页 |
第二节 法律制度 | 第149-161页 |
一、公司法 | 第149-154页 |
二、证券法 | 第154-156页 |
三、破产法 | 第156-161页 |
第三节 机构投资者 | 第161-165页 |
一、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现状 | 第161页 |
二、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162页 |
三、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建议 | 第162-165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65-172页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准则 | 第165-169页 |
一、总则 | 第165页 |
二、股东权益 | 第165-166页 |
三、董事会的责任与效率 | 第166-167页 |
四、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 第167-168页 |
五、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 第168页 |
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第168页 |
七、“新老三会”的关系 | 第168-169页 |
八、信息披露 | 第169页 |
第二节 政府在公司治理改革中的作用 | 第169-172页 |
一、迅速推进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 | 第170页 |
二、作好国有资本的出资者,参与国有公司的内部治理 | 第170-171页 |
三、构建证券市场等市场体系和机制 | 第171页 |
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 | 第171页 |
五、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职能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9页 |
后记 | 第179页 |